“如今,设计已不仅仅为某个产品或某个产业服务,同时具有‘社会维度’的价值,有推动社会发展、城市管理建设上的作用,即可以通过设计来实现社会功能的优化。”据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现场专业人士介绍,工业设计真正到了解决问题的阶段,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将展现“设计的力量”。在设计之都圆桌会议上,专家们纷纷谏言上海打造“国际智库”,加快推动上海设计之都的建设。 以“设计智造梦想”为主题的2013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于9月5日至11日举行,集中展示上海设计之都在过去一年的建设成果,以及上海的设计意识与设计眼光。在昨天下午的开幕论坛上,揭晓了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项目落地上海的消息。
生活设计:三维试衣将入寻常百姓家 未来的设计,将更多地改变生活。困扰人们的银行排队问题,可通过“服务设计”使得等候者的等待时有效缩短; 给传统的早餐包装纸加几道折痕,可有效滤油彻底解决双手油腻的问题;屋顶花园,通盘考虑光照及物种选择的整体解决方案。 “设计智造”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更好的人机界面,将大量重复繁复的劳动转化为机器生产,服装工业也是如此。上海纺织已从技术上完成三维剪裁、试衣的可行性。用户可通过三维扫描仪器获得自身人体模型数据,在此基础上,用户通过屏幕选择不同式样的衣物穿着在数码模型上“试衣”,一分钟换5套以上的衣服,大大节省时间。最后用户选择确定式样以后,机器自动从数据库中调取和人体身体三维数据吻合的衣服图样,两分钟后该图样被打印出来。按照电脑编号选取布料,可以将布料和图样一同交给裁缝。此技术将引领服装定制市场悄然进行革命。
建筑设计:BIM首次运用于上海中心建设 据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贺寿昌介绍,上海中心建设中所使用的 BIM 技术,对上海中心的设计团队而言,用得很辛苦,但他们感受到了便捷性,未来上海高楼的设计和施工中BIM 技术将更为广泛。“你会发觉设计师就是一个企业的总工程师,他通过一系列的工具,不仅完成设计,还在设计过程中把控预算,设计师的地位会变得越来越高。” 作为目前中国的最高楼,上海中心从概念设计到施工图设计,一直到最近结构封顶,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贯穿全程。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简称。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为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 这样复杂的工程缺少建筑信息模型,其工作量是不可想象的。BIM 技术采用虚拟施工算量及概预算,将13000多块不同的曲面玻璃的部品部件分类加工,采用精确到分钟的物流运输,现场3D摄像机参与纠偏定位吊装施工,超轻的在高层风压下悬索结构拉挂的柔性幕墙。所有这些基于三维建筑信息模型设计方法所创造的前所未有的创新,使得上海中心不只以最高楼而闻名,更是中国巨型摩天大厦的创新典范。 BIM技术是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大量减少风险。“此技术在建筑史上极具创新意义,尤其在上海中心的设计施工过程中的运用尤其值得称道。”贺寿昌说。
社会设计:为真实世界的“人”设计 上世纪60年代末,维克多·帕帕尼克(Victor Papanek)出版了《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这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书中不仅提出了设计的伦理和价值问题,也成为可持续设计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本书也催生了一个新的设计方向——社会设计。 “也就是说设计不仅仅服务于经济和产品生产,也应该服务于更为广泛的社会需要。”这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推崇的观点。 相对于市场维度的设计,“社会维度”的设计是一个必要的补充,甚至是矫正。“在这个又扁、又平、又挤的时代,发展的极限越来越清晰地被认知…… 哪里有问题,哪里就需要设计。社会和经济的转变可以而且必须更好地被引导与推进。设计必须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危机提供解决策略。尤其是正在兴起的社会创新和公众参与的趋势,这些都将成为社会和经济变革最具革命性和前途的动力。”娄永琪指出,当今的“设计”已经从造物的手段成为了创新的引擎,从而具有更为宽广的使命和应用范围。 如何通过协作设计,从城市设计、可持续设计、低价住房、创业、非正式教育、水、公共健康、卫生等各个角度,改善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居环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亦即“人”不仅仅是需求满足的对象,更是一种社会改良和创新设计的宝贵资源。 上海作为中国现代设计开风气之先的城市,不仅在传统设计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在社会和服务设计的观念、教育、研究和实践方面也居于前列。今年的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在“设计智造梦想”的主题下推出“社会设计”这一个板块,就是对设计发展新趋势和设计对上海发展的新贡献的思考和回应。
设计动向:“小而互联”经济关乎生活 从讨论“社会设计”开始,关注的重点已经从“系统”、“物”转向“日常生活”和“人”,这不仅仅出于一种人文关怀,更是对新的社会及经济组织和发展模式的一种正视。事实上,传统以“大”为特征的很多产业已经面临危机,一种关乎日常生活的“小而互联”的社会经济正在兴起,其在产业中所占的份额正迅速提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用“设计”的视角看,“发展中”背后是“能量”,它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上海这个中国最为开放、发达和国际化的城市,应该在思想和行动上为设计如何服务中国未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作出类型学探索。本次活动周的策展人提出,来自日常生活的创意、创新的价值及其所预示的未来,可以被认识和推广,进而通过全民参与,实现创意城市、创意社区和创意经济的多样性和活力,使得上海这个联合国设计之都成为可持续社会创新和新经济的发生器和试验田,这是上海对中国及世界设计和经济应做的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在论坛上表示,创意产业在上海、在中国的作用日渐增加,目前到了一个时间的节点,我们需要加大对创意产业的开发。“创意产业在全球总值达1.3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日渐增大,不仅是在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他说,创意产业的投资回报非常惊人,不能够忽视它对整个国家的文化和经济结果的影响。“如时装、音乐、电视、电台、电影、手工技术、通信等,都深入整个城市、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这些无限的产业会与人的知识、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会让整个社会更加充满活力。上海作为设计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通过更好的公共服务支持和政策支持,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