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我首次涉足当时堪称“荒漠”的中国设计界。那时候,中国的“设计版图”还能让人一目了然,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值得敬重的老牌艺术院校对“设计”这一新概念有所关注。与当时政治上的正确认识相应,设计开始被视为开启工业和经济之门的重要的钥匙之一。 上述几个学校那会儿还很穷,教设计的教师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艺术家,不仅年事已高,而且几乎都曾在文革中饱受摧残,差一点就被摧毁。设计该怎样并且为何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设计”这一新概念与“装饰”或“艺术”这些古老概念区别何在,诸如此类的问题当时尚无人问津。尽管带着些许难受的心情,今天我却愿意回顾那个时代的情形,回忆那些好学上进因而兴趣盎然的学生们,跟他们在一起确实可以教学相长地愉快合作。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后来留学国外,归国后便迅速取代了那些老化的师资。毋庸置疑,这一步伐在当时是正确的,然而也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如果说在那以前,中国设计界还是有意无意地——此时便是完全有意识地——“拷贝”国外的一切设计:从日本到俄罗斯,从美国到德国,直至法国;并美其名日“国际设计”。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次国内设计大赛便是对此情况的一份具体的事后明证。直到90年代末期,才可以判定,中国设计开始经历一次至关重要的、以中国文化为指归的转向。 中国设计跟外国设计区别何在?中国设计的特征是什么?这两者曾经是,并且现在仍然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期盼获得解答的重大问题。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将不只是一次体育盛会。中国将借此机会向世界表明,它的国际形象本不应像现今这样弱。中国的设计已经向前迈出了得到公认的一大步,而且我也希望,中国人能继续一路走好。为此目的,我们亟需培养的,绝不是数十万能力平平的设计师,而是,我们最需要培养出数百名受过最精良的教育的顶尖人物——我们要的是设计精英! 然而,纵观当今中国的设计教育,其现状究竟如何呢?带着巨大的震惊和愤慨,我耳闻目睹了时下正在发生的深刻巨变。面对这种巨变,我打算作出的决定乃是:要么,我不跟这种教育体制“玩”了,否则,日后我会因为自己曾为这种不良发展势头推波助澜而深感愧疚;要么,我就准备同这种体制长期斗争,以促使它能向一个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简言之,目前国内设计教育的问题可以概括如下:要规模不要档次——求数量不求质量;追逐利益而不负责任;目光短浅,不计未来;单从表面上看,中国设计教育界眼下一派繁荣。 [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