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8月,中国国务院提出了15项经济改革措施,明确指出要出国开办企业。同年11月,北京友谊商业服务公司与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在日本创办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海外企业。中国企业从此走上跨国经营之路。自2005年起,中国企业在政策鼓励下大举进入国际市场。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刊文称,几年前,在中国之外没有多少人知道长城、海信、康佳、夏新等品牌。如今,中国品牌正在大步走向世界。然而,其中的艰辛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要想融入当地,先得适应环境
联想是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一个成功案例。1988年,联想发布进军海外市场的战略,两年后在美国和法国设立分公司,并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该公司通过成为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等举措,一步步走上国际化的快速发展道路。
2004年,联想宣布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成为继戴尔和惠普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电脑制造商。然而,外界对联想“蛇吞象”的举动却没什么信心。消息刚刚传出,联想股价便大幅波动。美国有关部门担心该交易影响美国国家安全,开始调查这一并购案。苦苦等了3个月,联想才通过审查,接着又要解决资金缺口问题。2004年3月,联想与全球三大私人股权投资公司达成协议,由三大券商提供3.5亿美元的战略投资。但随之而来的竞争、文化融合等问题,才是真正考验联想的长期挑战。
“要想融入当地,先得适应环境。”联想亚太营销总监毛柏林在谈起进入印度市场的感受时这样告诉《环球时报》。他说:“印度推行多元化,光语言就有两百七八十种,中国则追求统一。可以说,印度鼓励思考文化,而中国推行执行力文化。”因此,中国企业在印度必须适应当地习惯,比如走访销售渠道时不能先谈钱,而要先拉家常,创造一种和谐氛围。 [本文共有 3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