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加大投入争抢广告资源,还是另辟蹊径冲出营销重围?
被很多行业都视为千载难逢的营销盛宴的奥运会,会成为一些运动品牌一道难迈的坎儿?“奥运会极有可能是国际巨头对本土品牌集体清缴的最佳良机。”北京奥运会前,这样的忧虑困扰着福建匹克集团副总裁兼总经理许志华。
许志华的焦虑可能是本土运动品牌的集体表情。一些企业和业内人士认为,很长时期以来,安踏、匹克乃至李宁等本土运动品牌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找国内体育运动队和体育明星代言的模式。而奥运市场体育用品独家市场开发权的拍卖,则几乎会让本土品牌集体丧失权利。
虽然事实证明,对于“在奥运会时被清缴”的论点可能过于悲观,但许志华的另一个担忧——运动品牌们的营销战略同质化,或许才是对匹克甚至所有本土运动品牌的更大威胁。为此,许志华在思考。
另辟蹊径
成立于1989年的匹克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运动品牌之一,在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匹克所在的“鞋都”晋江涌现出大批后起之秀,一些品牌依靠“体育明星代言+央视体育频道广告”的方式在全国迅速打开了市场,也掀起了在央视体育频道大打广告的狂潮。高峰时的2004、2005年,在央视体育频道进行广告宣传的晋江运动品牌多达40家。
虽然战术扎堆,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种推广方式下,的确实实在在地诞生出了一批消费者耳熟能详的运动服装品牌。然而,在这个浪潮中,匹克却落伍了。即便作为补救措施,公司也选择篮球国手刘玉栋代言,但却成为这一推广模式的跟随者,效果并不显著,而被湮没在众多二、三线品牌中。
[本文共有 4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