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竞争已成为中国汽车业面对微利时代不可回避的一张竞争王牌,对此,不少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解决方案是:积极参与收购海外品牌。
但是,所购品牌无法转变为内在竞争实力、反而成为业绩拖累的教训却在不断提醒当事者:收购并不是本土汽车企业品牌救赎的必然捷径。
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目前俨然是全球汽车品牌众多买家中最活跃的一族。2008年6月以来,当通用有意出售悍马、福特欲卖沃尔沃时,不少的中国意向买家都跃跃欲试,其中不乏奇瑞、上汽、广汽和长丰等知名企业的身影。
中国本土汽车企业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收购海外品牌资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本土汽车企业已经明显感受到弱势品牌带来的价格制约。品牌竞争成为中国汽车业在微利时代不可回避的一张竞争王牌。
另一方面,随着汽车资源配置的全球化,特别是美国等主流市场的不景气,导致多个优质品牌出售成为可能,不少本土企业仿佛忽然发现了获得品牌的捷径。
然而,通过收购获得的海外品牌资源能够成功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竞争力吗?在成功竞购MG罗孚两年后的今天,上汽已经品尝到了品牌嫁接的艰辛。而纵观全球,成功案例也非常罕见。这也从某个角度证明了:收购并不是本土汽车企业获得品牌优势的必然捷径。
欧美之鉴 VS 日本路径 [本文共有 5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