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中国汽车企业如此,欧美汽车企业如今之所以频频选择出售品牌,也充分证明了其所购买的品牌不但无法转变成内在竞争实力,反而成为业绩拖累的事实。比如MG罗孚所在的罗孚集团,就是宝马在1994年以13亿美元收购所得。但是,它给宝马带来的是随后6年的巨亏―仅1998~1999年间就亏损30亿美元,以至于2000年,宝马不得不贱价卖掉了这个资产的大部分,只保留了MINI品牌。
同样,福特卖掉的捷豹和路虎也是其当年为了获得高档品牌而购买来的品牌。1989年福特收购时花费了25亿美元;2000年从宝马手里得到也花去了25亿美元。然而,2008年5月,这两个品牌却以总价23亿美元处理给了印度塔塔集团。福特在这两个品牌上损失的还不止这些。根据公开数据,这两个品牌已经为福特带来超过100亿美元的亏损。而沃尔沃,这个福特于1999年花64亿美元买来的瑞典品牌,也因经营不善被插上了44亿美元的出售标价。
目前,包括福特在内的美国三大汽车厂商的衰退,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美国市场的衰败,然而,如果它们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没有疯狂进行的品牌并购,也许不至于像今天这样大伤元气。在美国市场兴盛的时期,三大汽车厂商对规模、品牌的追求一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拿着充裕的资金,一窝蜂地投向资本运作,指望通过简单加法甚至是乘法获得规模和品牌提升,并进而提高公司市值取悦投资者。然而,加法乘法在实际操练中演变成了减法和除法,市场进入衰败后,收购亏损的问题再也无法掩盖。于是,克莱斯勒与戴姆勒分家,而通用也陆续从五十铃、铃木、斯巴鲁和菲亚特中抽身而出。
与此同时,日本汽车企业自有品牌战略却开始呈现超越之势。 [本文共有 5 页,当前是第 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