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J.D.Power的数据,2008年7月,在美国市场上,日本汽车品牌首次以43%的市场份额超过美国三大厂商的42.7%。而日本汽车实现超越的产品和品牌中,没有一个是收购来的。在“强势”企业们忙着收购兼并的20年中,日本的追赶者们却在埋头于核心车型的开发及能力的培养上,它们的整个造车产业链也没有借助外力,基本上都是由母体成长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自有品牌靠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品质等逐步获得了市场认可。
谁来接盘“融化的冰块”
2007年,业内风传丰田准备收购落难的克莱斯勒,对此丰田北美汽车公司总裁回答道:“我们对于收购其他企业并无特殊兴趣,丰田从未设定通过收购或合并等手段来促进发展的目标。”在丰田看来,外来的东西很难与丰田文化相融,因此,通过收购而来的东西,是很难在丰田的土壤上嫁接成功的。
市场专家也一再提醒:品牌的收购合并,不仅要遭遇文化冲突,还要经受诸如工作习惯、业务流程、价值观、管理策略等多方面的考验。如果这些矛盾和冲突处理不好,不仅不能促进企业发展,反而会因内耗成为累赘。比如,戴姆勒收购克莱斯勒前后历经9年,但是,一位原戴姆勒-克莱斯勒高层证实,它们之间的整合几乎没有实质性进展。戴姆勒自恃拥有高贵的奔驰品牌,几乎不愿意与克莱斯勒分享设计、产品平台和零部件。而力主出售克莱斯勒的戴姆勒公司首席执行官DieterZetsche也完全否定了收购的意义。“我们拥有行业顶级品牌奔驰,整合其他汽车品牌反而拖累了我们。无论从支持奔驰品牌还是从增强公司盈利能力来看,都一无所获。”
从以往的收购中,欧美汽车企业已经品尝到足够多的苦果,因此,近年来,很少能听到它们再收购的新闻,直到2008年7月,保时捷收购大众的申请被欧盟批准。不过,在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杰克看来,与以往的收购相比,这次收购更像家族业务的整合。
正当那些在收购整合中曾经沧海的欧美企业已经处事谨慎时,新兴汽车市场的企业,比如印度、俄罗斯和中国的汽车企业却跃跃欲试于这条被证伪的捷径,希望侥幸获得成功。 [本文共有 5 页,当前是第 3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