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主品牌到本土研发
合资汽车厂商逐渐兴起的本土开发浪潮,有可能使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之间的距离再一次拉大。
上周,上汽和一汽自主品牌建设的速度再次加快。10月27日,上汽自主品牌南京基地发动机及全球性A级车平台在名爵工厂南京高新区正式启动。这是近一个月之内,上汽在自主品牌扩张路上的第二个大项目。“这标志着上汽自主品牌建设再次提速”,上海汽车执行副总裁兼南汽董事长陈志鑫指出,上 述项目计划总投资25.66亿元,将于2009年完工并投产。项目建成后,南京浦口基地将形成年产20万辆整车和25万台发动机生产能力。
就在上汽加速自主品牌扩张步伐的同一天,一汽集团通过下属的一汽轿车发布公告称,将投资23.6亿元人民币用于自主轿车扩建工程。而在该项目完成后,一汽集团自主品牌的产能预计到2012年同样可以增加20万辆。一汽轿车表示,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公司提高经营规模、拓宽产品系列方面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在产品开发、生产等方面的发展日臻成熟。
对自主品牌进行增资扩产,显示了在新的形势下,国内汽车厂商进一步发展自主品牌,壮大自主品牌规模的强烈愿望。但笔者认为,与扩大自主品牌规模相比,想办法增加研发资金,进行更有力度的本土研发,实现由自主品牌到本土研发的战略转移,更是自主品牌的当务之急。
我国自主品牌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和政治热情。新世纪之初,国内汽车市场日趋火爆,但中外双方在利润分配上的悬殊造就了国内企业造车的冲动。国外人有自己的汽车品牌,中国也可以有。于是诞生了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汽车厂商。
也正是由于对那个时代的深刻记忆,对众多汽车狂人来说,其造车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热情,因此自主品牌往往也会与中国人苦大仇深的过去相联系。吉利总裁在谈论到吉利出口的时候就曾说过,外国品牌都跑到中国来攫取利润,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到国外去,为中国赚取利润呢。如此等等。
可以说,对品牌所有权的看重正是国人强调自主品牌的重要特征,体现为一种自发的民族情结。于是,我们看到,为了获得这种对汽车品牌的所有权,我们在自主品牌上往往会煞费苦心,不惜动用任何手段,包括购买国外濒临倒闭的汽车厂家。总之,要对汽车品牌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这是国内自主品牌诞生的最主要特征和价值追求。
但发展自主品牌毕竟不能仅仅体现在政治运动,对品牌所有权的主张无可厚非,但这却在无形中忽略了自主品牌最主要的市场任务,即本土开发。随着合资品牌自主开发步伐的逐步推进,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之间的距离在未来有进一步加大的危险。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后来者,自主品牌是在合资品牌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自主品牌并不会天然地表现为本土开发的优势。从自主品牌发展历程来看,自主品牌在发展初期到现在,都是一种自发的对国外车型进行学习和模范的过程,所谓国外车型,也包括合资车型。所以,自主品牌发展初期的主题正是国际化,而非本土开发。我们看到,奇瑞、吉利对国际小车的打造如此、上汽收购英国汽车如此、一汽借用国外车型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自主品牌的发展就是一个向合资品牌学习的过程,其并不必然具有本土化的先天优势。认清这个道理,自主品牌才能对今后所面临的严峻任务有所准备。
因此,对自主品牌来说,本土开发将是其比获得品牌所有权更为关键的一个课题和阶段。因为,这才是汽车厂商在当地市场的最真正的功课。目前来看,虽然合资厂商的本土开发步伐并未进入实质阶段,但合资品牌的本土开发已经是星星之火,呼之欲出了。对后来的自主品牌而言,必须有主动意识去实现由品牌自主向本土开发的转变,实现这种战略上的转移,才能够真正成就自己。否则,一味沉浸在品牌自主这样简单的层面上,等待自主品牌的,只有更加落后,乃至失败。
由此,我们对有关本土开发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一层的解读,即国际化正是本土开发的基础或者说是第一内涵。没有国际化,也就无真正的本土开发可言。而这两个阶段,对自主品牌来说,是都需要跨越的,缺一不可。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