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开幕的国际服装节上,省委主要领导指出,提高纺织服装企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关键在创品牌、创名牌。这一论述为江苏制造应对挑战指明了出路。
去年以来,在外需收缩、成本抬升、竞争加剧的挤压下,一些以贴牌生产为主的出口加工型企业遭遇困境,自主品牌、自主创新成为摆脱困境的迫切需求。当前,必须深刻认识并快速抢抓日益凸显的“品牌机遇期”,乘机而上。
同一款铝箱,因为有了“飞达”两个字,价格多卖40欧元;同一款球鞋,因为有了“飞跃”商标,价格前后相差10倍;缺乏品牌的服装企业步履维艰,而“阳光时尚”今年非但销量猛增,售价还逆势上扬,对置身市场的企业家而言,谁都知道品牌重要和好处。
然而,上世纪末以来,国际制造业大量向江苏转移,此时,一方面大量企业处于起步之初,实力有限,缺乏有力的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支付不了品牌推广所需巨额费用,有牌往往也难以叫响;另一方面,国际品牌企业需要代工者,由于竞争尚不激烈,代工生产日子也过得不错,“江苏制造”的自主品牌建设因而受到限制。
其实,这种情况不为江苏所独有。国际制造业向日、韩、中国台湾转移之初,他们的许多企业走的也是贴牌加工的生存之道。那时,韩国三星电子是日本品牌的代工者,其产品也是“廉价”与“仿制”的代名词;那时,台湾宏碁尽管注册了自己的“Acer”品牌,可要站稳脚跟却付出了“10年时间、20亿美元”的代价。事实上,对那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国家和地方而言,起初并不是创设自主品牌的“好年景”,只有在企业和地区的经济实力有了一定积累之后,“品牌机遇期”才不期而至。2001年,从宏碁拆分出来的明碁,仅用数年时间就成功培育了“BenQ”品牌,所费力气就小得多。
现在,江苏就迎来了这样的“品牌机遇期”。从时间看,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已有多年,进入了日、韩等国曾经出现过的“品牌机遇期”(国际制造业资本进入后15年左右),一大批企业在代工生产中壮大了自己,有了创立自主品牌、冲刺国际品牌的实力;从动力上看,随着需求下压、成本抬升以及竞争加剧,贴牌加工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从外部环境看,省委提出,要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实现“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变,并从专项奖励资金、财政、金融、贸易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外部环境在不断优化。
因此,抢抓“品牌机遇期”,江苏企业时不我待,机不可失。
江苏企业应该把握机遇,主动作为,创设自主品牌,启动品牌战略,丰富品牌的时尚、文化内涵,加大品牌营销力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不断提升江苏品牌的知名度、竞争力中提升江苏制造的整体竞争力。上世纪末开始,韩国三星一改“仿造”定位,招募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重金建立强大的研发团队,连续数年成为世界上获奖最多的公司;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始,三星加大品牌形象的投入,品牌营销每年投入达数亿美元,最终,三星的品牌价值在2006年超过索尼达168亿美元,三星的历程,无疑值得江苏企业学习。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成本上升,制造业资本的再次转移在所难免。当年,日、韩等国在制造业资本大举向下一目标迁徙时,贴牌加工企业中成功崛起了索尼、三星、现代这样一批“黄金品牌”,国家经济结构为之一变。江苏制造能不能抓住“品牌机遇期”,能不能在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之际成长起一批自主品牌,事关江苏制造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对此,江苏企业责无旁贷。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