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一位擅长用海报、手册、报纸、期刊、广告等形式做设计的美国人威廉·爱德生·杜津,创造了“平面设计师”这个名词。他认为,“平面设计师惟一的职责就是将信息清楚呈现出来。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次要的信息置于后,才不会有重要的信息被忽视或干扰的疑虑。”
当记者打开深圳本土资深设计师韩家英的网站时,发现其作品涉及从矿泉水、手表、手机、杂志、时装展厅到摩托车广告、银行标志、社区道路指示牌等门类,无一不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难怪当记者问及韩家英今天的设计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时?他说,“最根本的就是改变生活,提高审美趣味。”在他看来,这是一件特别刺激又挺难的事情。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上最需要设计的时代。因为每个人都在变动之中,而且这种变动会越来越大。并不是经济发展了,人的审美品位就即刻提高了,有时反而是越来越庸俗化。”韩家英说。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在满足公众需求的同时,又能传达设计师所引领的一种审美趣味。始于1992年的“平面设计在中国展”,通过竞赛的方式,令这个展览的意义再明确不过——它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专业表达,同时也是旨在提升公众审美趣味的一次展示。深圳作为“设计之都”,设计如何改变我们今天的生活?
用设计传达时代趋势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圳聚集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怀有设计理想的人,而毕学峰也是在这个时间来到深圳。作为本届展览的策划人,毕学峰说:“当时由于地域的关系,香港的设计对我们有着直接的影响。加之深圳的印刷业发达,这为设计的活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批从深圳本土成长起来的年青设计师,聚集在一起,朝着这样一个专业方向,率先开辟出一条新路。
自1992年举办“平面设计在中国展”以来,设计领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毕学峰回忆说,当美术学院还把平面设计叫做“装潢专业”的时候,深圳已开始使用“平面设计”这个名词。“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见证了这个展览的前瞻性。至今这个展览已成为设计领域中一个最具影响力的活动。”
坐在毕学峰自己设计的Loft复式设计室里,窗外树影婆裟。他拿出4本“平面设计在中国展”的画册集,从不同的厚度,就可以看出这个时代设计的变化。
记者见到,1992年、1993年的画册集,还是薄薄的开本,封面也是极为朴素的黑色,但到了2003年、2005年,画删不仅增加了厚度,在画册的整体包装上也有了极为明显的改观。在细节处就更为突出:作品集内不仅有鲜亮的黄色、红色加以区隔,而且封面上还有精美的刺绣图案。
毕学峰认为,1992年展出的平面设计作品,更多是一种传统的表达方式。那时的平面设计是以具体的实物去喻意和表达一种风格,在作品中也能看到欧美、日本设计的的影子。“但今天的设计已经不再是从一个具象出发,而是从一个观念上去表达。近几年参选的设计作品中,更多是把观念、实验性的创作放进去,从而超越了生活的直接反映。在这次参选的作品上,有些作品更为抽象、随意,思维也显得更为开放。这是一个特别明显的改变。”
这次的设计展从今年3月就开始筹备。毕学峰表示,作为一个设计竞赛的双年展,不仅在于总结和回顾过去两年设计师的工作,因为设计是与经济、市场最密切结合的一个行业。在这届展览中,他们强调的一个专业方向就是设计和商业之间的结合。
对于这次展览,香港评委李永铨说:“在长达20多个小时的评审过程中,三千多份参赛作品,集结了七百多天设计人的努力成果。而且融合中、英、日、美四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标准。从评审第一天开始,所有有关人士都避席,希望以最公平的方式选出最佳的作品。”
“汉字+奥运=字运动”
“字运动主题海报展”是这届设计展上的另一个主题。策展人韩家英告诉记者,2006年初,有一位法国设计师提出2008年的中国奥运会,必将使中国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而且汉字里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山川等图像式的联想。在这位法国设计师看来,汉字不可思议,构造神秘而有趣,这不同于英文中字母的拼接。因此,他提议把汉字结合明年的中国奥运,做一个海报主题展,并在明年进行欧洲巡展。
2006年底,这个提议最终被确定下来。“字运动主题海报展”还将与目前国际上最为权威的“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展”、法国爱丝豪乐平面设计中心合作,“这成为一个展示中国文化,吸引更多人关注的中国设计展。而且中国的平面设计还没有在波兰举办过,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韩家英说。
记者在韩家英的工作室看到了部分征集到的“字运动”海报作品。其中,有以汉字喻示体育项目中游泳;还有一个红黑重叠的拳击字体,让人想到拳击运动员的手套;在领奖台中的一、二、三等奖衍变成汉字中的“一”、“乙”、“弓”。无疑,这个主题再次成为展现设计师想像力的一个舞台。
举办这次海报设计的竞赛活动,韩家英表示,一方面是希望把中国的设计师带出去,尤其是在奥运期间,全球都在关注中国的时刻。此外,在西方人看来,中国汉字很有趣,而且设计师可以充分表达他们对艺术和设计的想法。
这个展览的特殊意义也在于此,设计师不仅仅是操弄图形和文字信息的“专业拼版印刷师”,而是参与到社会的多个领域,对今天的设计师而言,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和身份呢?
设计师,今天的跨界创意人
在毕学峰看来,作为平面设计范畴的海报、路牌、包装、书刊等,“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起过积极的影响,但现在的设计师已经不再局限于二维的世界。“工作也许还是这些工作,但今天设计的范围却扩大了许多。现在什么都离不开设计,离不开创意。”按他的说法,“现在的设计师更多是一个创意人的角色,身份也更为多元,不再是单一的平面设计师。”
担任本届设计展的国际评委,均来自设计发达的美国、英国、日本的潮流设计师,他们
的工作涉猎建筑、空间、影像、书籍,甚至是街区的规划。其中,像美国的迈克,曾与库哈斯合作建筑的空间设计、国际品牌Parda的专卖店及书籍、家具店等。而英国设计师大卫·埃利斯在滨海某街区设计了一条观鸟的步行街,其设计蕴涵的是一种自然与人的有机联系。“在他们身上体现了这种多元、创意人的角色。之所以邀请这类评委,旨在给今天的设计界提供一种参照。”毕学峰说。
而毕学峰则表示,除了在品牌形象的市场推广、书籍、艺术展览外,他指了指自己的写字楼空间设计,这些都是他的介入和设计。为此,毕学峰区别设计师和艺术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设计一定是关于视觉的东西。作为设计师必须是考虑受众群、设计的功能,而艺术家是自己一种个性表达。
韩家英也认为,设计师就像万金油。因为今天的设计师面临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所以也更容易尝试不同的表达。
设计是迷人,还是庸俗?
香港知名设计师李永铨认为,中国设计师在创作能力及艺术水平上有着显著的提升,但在商业性的作品方面,不知道是市场还是客户的问题,总有种设计人被缠手缠足的感觉。他表示,此事关乎中国设计的水平、地位以及价值。如果再无法冲过这个关口,下届的“平面设计在中国展”又如何能更上一层楼?
毕学峰谈到,设计师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将产品、企业、文化,以一种视觉的语言传播出去。同时,设计渗透到社会的各种领域,成为一种创意的表达,并首先推动社会的审美趣味。
当记者质疑这样的设计观念表达,一旦落到实处,对客户、公众能否清楚时?毕学峰表示,这是一种方向,它肯定是走到市场的前面,并和艺术有关联。“设计首先是基于商业客户的委托才能形成,作为设计师要去分析所要表达的东西以及考虑受众群的感受。”
韩家英认为,举办设计展侧重在艺术的层面,设计师可以透过艺术的手段去表达。作为设计师,永远有这样的情结,想要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艺术性的缺失,那设计也就不成立了。这是一个“度”的问题,有时也很难把握。这里会涉及到客户、公众的因素。当平面设计变成一种工具。它不仅仅是一个图形放在一张纸上那样简单。事实上,目的是要给谁来看?为什么放这些信息,而不是那些。这与设计在社会中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或者在整个行业中起到怎样的作用都有关系,但更多的时候,设计也只停留在图形这个层面,这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尽管平面设计是根据需求和目的,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但如何掌握好艺术和商业的最佳状态?韩家英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并不是艺术性高就是好的设计,也不是商业的成分高就不好。设计是一个独立的行业,如果在这个行业成熟的话,就是艺术是艺术,商业是商业,这样一种关系。但在中国商业、艺术都是混在一起,这就需要设计师不断转换身份,找到这样一种平衡。”
而好的设计就是能打动人心和令人喜欢的感觉。韩家英说:“当我们走到街头,难看的东西比比皆是,这也是不断积累起来。因为市场有这种需求,越是做难看、庸俗的东西,人们反而认为这是合理的。为达到销售目的,庸俗化的东西倒成为这个行业主导性的话语权。在这方面以深圳尤甚。这是一种特别功利的心态。当然,这和设计师的生存状况有关系。”
[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