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1.“赋比兴”手法的起源及其设计内涵
设计和艺术,总是与科学相伴而行,时代催生了新的艺术,新的艺术又迫切希望表达时代的新特性,而来自意识世界的影响,又使设计和艺术必然与传统产生联系。因此,在探索中国平面设计民族化的进程中,不仅仅是挖掘传统的美学形式、经典元素,而是要理解中国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潜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许是耳濡目染的,也许是熟视无睹的,但也因此是普遍和深刻的。
“赋比兴”是战国时代的学者总结《诗经》的艺术经验而提出的一组美学概念。从美学史的发展来看,“赋比兴”这组概念,正是对《易传》所提出的“立象以尽意”这一命题的进一步规定,是怎么样用不同的“象”表达不同的“意”的具体手法。汉代和汉代以后的经学家、美学家、文学家,对“赋比兴”这一组概念纷纷进行解释、引申和发挥,把“赋比兴”的美学本义搞得越来越模糊。“五四”以来,学者们企图透过历史的迷雾,重新探求“赋比兴”的美学本义,写了很多文章,提出了各种新的解释。在这些各种各样的解释中,以叶嘉莹的解释最为精辟。 叶嘉莹认为,所谓“赋”者,有铺陈之意,是把所要叙写的事物加以直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所谓“比”者,有拟喻之意,是把所要叙写的事物借比为另一事物来加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而所谓“兴”者,有感发兴起之意,是因某一事物之触发而引出所要叙写之事物的一种表达方法。所以,“赋比兴”,就是“铺成”、“拟喻”、“感发”这三种手法,它们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象,对应着三种不同的情感,实质上是对“意”和“象”之间的不同对应关系的分析和概括,因此“赋比兴”是构造“意象”的具体手法。
“意象”,本身就具有平面设计的“传达”本义——平面设计用不同的元素组合表达不同的设计观念——用不同的“象”表达不同的“意”。这正是“赋比兴”与平面设计的一致性联系,为“赋比兴”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2.“赋比兴”手法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切入点——“赋比兴”对象
“赋比兴”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是从文学向设计的转化,文学和设计毕竟是两种传达方式,文学中的“铺成”、“拟喻”、“感发”等手法也不能完全转化成平面设计的制作手法,因为文学作品的描写常常在时空间跳跃,所以,不能从“赋比兴”究竟是怎么样“铺成”、“拟喻”、“感发”入手,而是要先清楚:表达什么样情感用“铺成”、“拟喻”或“感发”的手法?选择什么样的形象来进行“铺成”、“拟喻”或“感发”?也就是要先分析“赋比兴”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即“赋比兴”所联系的情感和形象分别是什么。
叶嘉莹除了对“赋比兴”的定义有清楚的解释,他对“赋比兴”的对象也做了精辟的概括。叶嘉莹用下面一段话来总结“赋比兴”的对象:“总之,“六诗”或“六义”中之所谓“赋比兴”,其所代表的是诗歌创作时感发作用之由来与性质的基本区分,这种区分本来至为原始,至为简单……要而言之,则中国诗歌原是以抒写情志为主的,情志之感动,由来有二,一者由于自然界之感发,一者由于人事界之感发……至于表达此种感发之方式则有三,一为直接抒写(即物即心),二为借物为喻(心在物先),三为因物起兴(物在心先)……三者皆重形象之表达,皆以形象触引读者之感发,惟第一种多用人事界之事象,第三种多用自然界之物象,第二种则既可为人事界之事象,亦可为自然界之物象,更可能为假想之喻象。” [本文共有 3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