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8日,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精品展在国家大剧院北水下廊道东展厅拉开帷幕,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章辛胜,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杨玲等出席开幕式。
此次展览由国家大剧院、苏州市人民政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主办,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承办。社会各界都对此次展览表示极大的关注,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同志亲自为此次展览作序。
据悉,此次展览将一直持续到2010年1月4日,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示,为京城观众带来一场姑苏文化的视觉盛宴。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传人房志达现场印画
参加展览的观众在现场进行咨询
古版年画首次亮相北京
年画是春节时人们除旧布新、趋吉避邪的木刻版画,其精美的绘画雕刻亦极具欣赏价值。年画种类繁多,其中戏出年画(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叫“齣”,简化字为“出”,故戏曲题材的年画叫做戏出年画)内容最为丰富,它借着角色、情节和绘画将传统文化传承不绝,可说是最有学问的年画。而在全国众多种类年画中,苏州桃花坞年画可以称得上是最著名的年画品种之一,其戏出年画尤为精美。 此次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戏出桃坞——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精品展”,主办方特别挑选151幅从清末至当代的精品年画,以戏出题材为多,展出的《唐伯虎和秋香》、《珍珠塔前后本》、《荡湖船》等年画的故事本就发生苏州,因此制作成品也更具吴地风情。此外,《霸王别姬》、《景阳冈武松打虎》、《杨家女将征西》等大众熟知的故事,在年画中也是栩栩如生,令人仿似置身“桃花坞里桃花庵”的江南戏园,带来富有感染的视觉冲击。 更让人惊喜的是,展出的年画一半以上为古版年画。这批年画是在解放初期使用清朝、民国的雕刻木板印制而成,由于雕刻木板在文革期间被损毁,这批古版年画就显得尤为珍贵。除此以外,本次展览还选择了部分复刻复印的年画精品,以及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创作的“新年画”作品。这三类作品纵贯古今,也代表了桃花坞生生不息、薪火传递的生命力。 桃花坞与戏曲的元素结合,与国家大剧院的艺术元素相互辉映。为此,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特别向国家大剧院捐赠40幅老版新印木刻年画,这些年画也在此次展览中呈现在公众面前。
大师现场制作,多媒体手段展现年画工艺
一幅最普通的桃花坞年画,从刻版到印刷完成,也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这背后包含了年画艺人的诸多心血。 为了让京城的观众了解桃花坞、走近桃花坞,此次展览特别添加了大师现场年画制作环节。从12月18日至22日每日10点持续到下午4点(除午休时间),两位桃花坞年画传承艺人房志达和叶宝芬,将在展览现场表演年画的刻版与印制过程。年近80的房志达老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省级非物质遗产继承人叶宝芬也已年过半百,两位大师一位刻版、一位印刷上色,透过他们的相互协作,呈现传统桃花坞年画的一道道制作工艺。 与此同时,本次展览还运用了丰富的多媒体手段,来展现桃花坞年画的历史传承。桃花坞系列专题纪录片、老艺人人物访谈等影像视频为观众解读一个深层次、多元化的桃花坞;而展出的仿古复原年画刻制印制工具,让观众走进苏州桃花坞的制作工坊,走近更多年画背后的故事。
一纸年画传承历史,打造“城市名片”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吴地民间艺术的代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更是与苏州刺绣、昆曲一起,同为苏州市的文化“名片”。 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桃花坞年画高度重视,于2001年将桃花坞年画社划转进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建立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尝试借助高校和社会综合力量来探究多种传承形式并进行更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在记录传统技法、开展深度研究,扩大多维宣传等多方面进行了积极地传承与保护。通过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桃花坞年画形成了良性有序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使桃花坞年画拥有了新的价值和生命,也为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宝贵的参照。 此次“戏出桃坞——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精品展”既是桃花坞木刻年画这一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汇展,更是苏州保护传承发展历史文化的生动展示。“我们当前做的是一种‘抢救’工作,希望更多的人来了解桃花坞,关注桃花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钱锦华社长说道。
据悉,“戏出桃坞——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精品展”展览是国家大剧院两周年院庆特别策划系列之一。除此之外,“精彩在这里绽放——国家大剧院艺术成果展”、“回眸经典——国家大剧院原创剧目展览”也将在院庆周期间与社会公众相继见面。作为大剧院“艺术主题游”的一部分,观众持国家大剧院参观票便可免费观看这些精彩展览,而参观票除在售票处购买外,还可在网上进行预定。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