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牌经营中,我们必须在提升品牌的附加价值、积累品牌资产的同时,时刻对品牌可能潜在的风险进行诊断与防御,以规避品牌风险、保障品牌安全。
品牌风险主要来源
一、品牌名称风险。
品牌名称风险表现为:
(一)品牌名称由于谐音或文化差异等原因引起消费者的负面联想。如“武汉健民”往往让人想到“武汉贱民”,“Fang Fang”在西方文化中是“毒蛇的牙”,我国的“白象”牌电池在英文中是“无用而累赘的东西”等。 (二)品牌名称由于没有注册而缺少法律保护。甘肃的《读者文摘》曾经是我国家喻户晓的读物,但由于没有注册,美国的《读者文摘》在我国先注册后,甘肃的《读者文摘》不得不忍痛改为《读者》,教训相当深刻。近年来,我国的许多知名品牌由于没有在国外注册而遭抢注,如“同仁堂”、“狗不理”在日本遭抢注,“红塔山”、“阿诗玛”在菲律宾被抢注,“青岛”啤酒在美国被抢注,“竹叶青”酒在韩国被抢注,“天坛”蚊香在马来西亚被抢注,“标准”缝纫机在泰国遭抢注,“少林”在国外被抢注的已达117件……由于我国企业的品牌保护意识普遍不高,导致自己花费心血创造的品牌拱手让予他人,丧失许多市场机会。 (三)品牌名称由于用字过于生僻而缺少传播性。品牌名称是传播的基本工具,所以,品牌一定要具有易读、易念的特点。如果用字过于生僻,尽管它有深刻的内含和丰富的底蕴,但它也很难成为一个名牌。 [本文共有 4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