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创业以来,在创意设计圈子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我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虽然杂良集的目标是通过提供赋有新鲜质感的创意产品来赢得市场的关注,可如何使好的设计同时成为一门好的生意,成为了我们一直在反思的问题。除此之外,我又常常追忆那个让我们始终对创意设计行业不离不弃的源由,究竟是在响应党的号召还是纯粹的个人理想主义情怀?至今也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始终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新兴产业里生存,除了创意你还必须具备更强的毅力,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即将面临的是山岭还是湖泊,不过宝藏也通常隐藏在此。
对于当年的那一批设计行业新生代来说,在2006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全球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总体态势下,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大力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报告,随后各地方政府都相应颁布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从表面上看一切都欣欣向荣,整个行业异常繁华,许多传统企业也都转型跳进了文化创意的浪潮中意图分一杯羹;另外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第一届创意市集也在那年浮出了水面,这对于那些酷爱手工且具有设计梦想的年轻人们来说是一个福音,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易平台,给设计者和消费者们创造了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就是在此刻,许多设计师纷纷加入了城市新兴原创品牌的大军,共同挥舞起创意大旗。
说到这里,表面的一切仿佛是那样的美好,对于众多设计从业者来讲,似乎大家已经可以看到梦想照进现实的场景,但事实却远不止如此。对于大多数战斗在一线的草根设计师来说,很多人的终极梦想都是建立自己的时尚品牌,把创意产品化,然后投放市场,得到反馈,最终实现自己的商业帝国。但是中国的土壤似乎并没有特别青睐于这些拥有梦想的人们,无论是政府的政策支持还是媒体的大肆宣传,这些都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原创设计品牌的生存状况。一方面政策大多都是只见物不见人,多建设两个创意园区对于原创品牌毫不相干;另一方面创意市集这种形式固然好,但是特定时段特定地点的游走模式并无法满足多数原创品牌的需求,虽然它为本土原创作品交易市场掀开了一个美丽的篇章,但是如何延续成为了所有人最头疼的一个问题。
举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吧。若是按以上所讲,我也算是最早一批做原创品牌的创作者之一,和当时的大多数同伴一样,跟随新浪潮并且抱着创意致富的心态,我们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创造了一个产品品牌,其实就是小批量DIY的杂货,我们给它们起了很优雅的名字并带着这些“宝物”游走于各城市的创意市集,用心的叫卖着自己的产品。
[本文共有 6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