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创意手工品牌其实大多数也是草根设计师品牌,他们同样大多也是我之前所提到的那批创意市集的忠实拥护者。他们或许是出自之前某产品或广告公司、或是自由职业者、又或是来自某艺术院校的大学生甚至是DIY迷,如YUYU、惊蛰、动壹等,他们往往身兼多职,几个人的团队要兼顾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的整个流程,所谓既做老板又当后勤,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周到。此类品牌的优点是沟通成本低,对市场反应及时,往往一个灵感闪现便可以及时落实,与消费者的交流也是相对顺畅。但是相应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例如对生产的把控,对渠道的选择以及对扩张需求的应对,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得此类品牌举步维艰,如何能把一个作坊式的团队转变为一个正规化的商业团队,如何能把一系列的产品包装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是他们持续生存的关键。
第二类品牌指的是那些公司运营背景下的原创设计品牌,如台湾PICOBABY、异开、IMIU、MRKT、OOU等,此类品牌有相对较为成熟的运作机制,他们很多都是广告或设计公司出身,把开发创意产品作为一项自我造血的业务模块,同样也是面对创意服务类行业业态形势的一种应对策略。他们有相对大一些的设计团队和较强的设计能力,对生产的把控同样也相对专业,通常也会吸引到较好的合作伙伴。但问题同样是缺少对渠道的把控能力,对商业的敏感程度受到限制,如何平衡自己内部业务的比重关系是他们最值得深思的关键。
第三类则是NGO品牌,顾名思义,他们自然也是其中最具理想情怀及社会责任感的品牌,如爱在天空下love in the sky,他们通过征集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由设计师再设计,制作成创意产品,面向消费市场,创造市场价值,最终将产品收益的一大部分资助给灾区及贫困地区儿童,实现让孩子们自己帮助自己、社会资源有效整合、人人消费即行善的快乐公益目标。这类品牌通过采用“创意+公益”的模式来体现价值,既是一种有效地行销手段,又在实际意义上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帮助了弱势群体,为市场创造了一种更为温馨的创意氛围,自然他们的市场容纳度也就相对较高。但是作为公益型的团队,如何能更加顺畅的游走在商业的领域内也是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依我来看,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想再香的酒也会怕巷子深。所以我认为在现在的行业态势与市场环境下,好的渠道策略与营销策略逐渐成为原创品牌成败的关键。我们常常听到有许多创作者在讲他们面对日益加快的商业节奏不知如何应对,一个好的设计通常很难和一桩好的生意嫁接,是继续坚持设计的品质还是向商业妥协成了他们所最头疼的问题,作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色彩和符号的原创品牌来讲这更为重要。若由我来看,这并非就一定是个矛盾体,因为在通常条件下,消费者一定会愿意为好的设计买单,但前提是在合理的情况下,因为好的设计并非就是贵的产品,也并非就是设计师自己关在盒子里闷出的产品,它必定需要有市场的反馈,不断地有交流有沟通,只有经过市场检验的产品才会是好的产品、好的设计,一切没有调研的结论都是单相思。所以,真正的酒香并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消费者品尝出来的。
记得前些日子和一个品牌的设计师朋友聊天,他向我抱怨说“除了设计,我们没那么多精力去关注制作、包装、物流,甚至营销等众多环节,所以无法让每件原创作品都闪闪发光。”对于这点我虽然理解,但却不敢完全苟同。因为如果有人将自己作品的不成功怪罪在没人帮忙掌控设计以外的所有环节上,那我想这个人也应该适当的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这如同在中国做设计服务的公司,其中有一部分在天天抱怨酬劳的不平等却又束手无策,那是因为他们从未想过我们究竟用设计用创意向他人提供了什么。许多的设计公司来来回回只为他们的客户提供了一个节点的服务,如一张平面海报、一个LOGO、一张产品效果图,而剩下的生产、推广、销售呢?另外一个设计流程下来我们有没有真正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有没有真正考虑到的实际所带来的价值?我们是否只是做了一个视觉上的优化,还是真的设身处地的去全方位的考量这个设计本身的用途和一系列应用策略?是否它能够直观的带来商业回报或者还是可有可无?所以,我想好的设计若想变成一门好的生意一定需要额外的付出,每个原创品牌,都必须经历这样一段的日子,画一张设计稿纵然相对简单,但如何将这张图变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才是证明产品价值的标准。从设计到营销,如果能亲自参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那必定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而这些收获更是促使品牌的下一个作品走向成熟。
所以最后,我想无论是作为原创产品的渠道还是平台,杂良集一直有几点是想和原创品牌所分享的。
第一,好的设计不一定贵,既要让大众消费得起,又能将利润保持在最合理的范围内,如此一来,市场接受力与防抄袭两大问题都迎刃而解。
[本文共有 6 页,当前是第 3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