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发展与形式美
汉字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中国文字的创造是依照自然物的形象而形成的象形文字。我们都知道,古代文字的产生,是借自然万物之形改造而成的,其实它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博采众美。人类开始造字,是在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有了深刻的观察后才体现出了他们的审美观念,所以才能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艺术是自然美和人类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古代创造的文字,既是博采众美而合成的,自然具有相当的艺术性。造字就是由自然美创造为艺术美,尽管古代人民具有高度的艺术创造和审美观念,但还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个罢了。历代书法评论,多是以自然美和生活美来形容某一书体或某一人的书法风格特点的,历代有不少书法家就是由于感受到自然美和生活美,而使他们的书法起到了突变。书法家王羲之从白鹅游水中学到了书法真境,“草圣”张旭也是从草中蛇行,老妪扫路避让行人中明白了行笔运墨之理的。
汉字是源于自然的,它的精髓源于自然美和人类生活美。汉字最初的形态——甲骨文具有早期的文字符号特征,字体结构有较强的工艺特点,强化了线的造型。其字体骨架坚实有力,结构求均,线条流畅。甲骨文还强调线的规律性、符号性和象形性的统一,以实现创作者和接受者审美心态的满足。这种造字观念与中国人的哲学观念、生存观念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主体的中心位置和由此产生的稳定感。金文作为青铜器铭识装饰,浑厚的字体风格与厚实稳定的器具相协调。金文的字体构成勾画了物象的形象化特征,促进了以线造型的中国美术体系,拓展了人类的知识结构和审美领域。秦统一中国后创造了小篆。小篆的线条带弧形,圆转而匀称的线条略带椭圆,极其整齐。“隶书”在汉代才成为正式字体。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隶书所发生的变化——“隶变”使汉字进一步变为纯粹符号性的文字。“楷书”成熟于东汉末年,汉字方块字的外形正式定型。就其方正构成上讲,具有高度严谨的条理与比例,体现着严肃、庄重、理性的空间构成关系。其后的“草书”、“行书”都是由其快写而成。笔画线条应用在字的不同部位而形态各异,追求在直线、曲线、弧度上的对比、曲直而形成节奏感与韵律美的协调布局。
所以说汉字本身的形式美是中国人审美的体现,那就理所当然地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这也是一种设计的美。
汉字的内涵美
作为字,其传达性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民间汉字艺术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思想观念的影响,基本上呈现出中华民族对生活的朴素追求和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遵守。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追求吉祥、向往美好生活的祈福观念。祈福观念表现出人们希望与自然共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传统的生存态度。从民间汉字图形装饰的内容上看都是民间艺术的吉祥主题与汉字字体结构结合。中国民间美术的汉字艺术中大量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福禄寿喜”是最普遍的创作元素之一。“福”字图案样式繁多,常与谐音的蝙蝠、天官等图案组合而具有不同的寓意。在字形构成上,有百福字组成寿字图案,字中有字,寓意“百福捧寿”。传统题材中以福字为创作题材的还有“十福来朝”、“五福临门”、“五福捧寿”、“天官赐福”等。“禄”字在民间寓意发财。“禄”字的书写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在禄字图案中常把偏旁写成站立的鹿,右边则用摇钱树、元宝表示,寓意长寿发财。“寿”一直是人类追求生存愿望的象征,还是中华民族敬老祝福表达孝悌的象征符号。“喜”是喜庆、喜气、幸福的象征,被应用到各种婚俗情趣和寓意中。常与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喜鹊登梅等图案结合。双喜字把一个字重合创造,打破了汉字单纯的可识性而强调其装饰性,已被广泛应用,成为汉民族婚嫁的装饰性标志。
民间的汉字艺术造型表现了民族集体的生活理想与价值取向,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理解这些观念有助于进一步表达汉字设计中“意”的传达,使其更加具有文化韵味。对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的颂扬、对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理解、对人生的态度,在很多民间的汉字文化作品中都能得到体现。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