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现在,中国包装设计教育落后于包装设计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包装设计人才缺乏创新意识,模仿因袭,墨守成规,大量作品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这种状况业内人士和市场都不满意,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现代包装设计教育,仅仅有二十几年历史,由于历史文化的断层和闭关自守,中国高等包装设计教育严重滞后,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定位于设计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市场来看,对包装设计师的需求与日俱增,包装好不好,直接影响到销售,销售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生死兴衰,而现在包装设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差强人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要满足上述需求,必须在包装设计教育中采用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文化底蕴是包装设计创新的基础 当今中国包装设计教育落后的首要原因在于缺乏一种大文化观。当今包装设计教育所关注的还仅仅是“技法”本身,如技法的熟练、形式的张扬和视觉的满足等等,根本没有涉及到文化观念和思想信仰等深层次问题。文化和思想是无形的资产,是人类的、民族的精神内核,是包装设计创意的丰饶土壤。如果没有这些做基础,那么就会限制人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人的长远发展,将人的潜在能力扼杀在摇篮中。包装设计是创造性活动,僵化陈旧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传统文化和理论的素养是探究、分析和创造的基础,增强文化底蕴和创立新思维比传授包装技法和包装历史更为重要,因为程序化的包装技法和过往的包装作品只会让人重复,文化精神和先锋意识则让人往前看,不断地开拓创新,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探求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的契合,是原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包装设计过程中,用现代的功能要求、观念、手法来表现传统文脉的形与意,不失为一种发展中国包装设计的良策。包装作品具有自身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传承,熟悉中国传统包装文化,去芜取精,是寻索文脉、创作有中国特色的包装的重要途径。割裂包装现在与历史的联系,拒绝传统文化的汲取,而且认为这不重要,将会导致中国包装的无思想状态。失去中国包装生长的肥沃土壤,失去了中国包装的根。而将包装设计用西方美学框架来分析和探究,将原本不可分离的作品与其传统生硬分割开来,正是我们的教育现在走入的一个误区。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孕育了深厚的包装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的包装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只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保持其生命力,就能重新焕发光彩。如果我们的包装设计能够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那么它就是成功的设计。民族文化的积淀与迸发是包装设计的创新之源,在此基础上,才能树立自己民族的品牌。缺少独特文化内涵的包装,就少了民族文化应具的外张力。现在,中国自己的品牌少,而且很多是模仿或者照搬西方的东西,就是太没有中国自己的文化底蕴,太缺乏创新精神,太缺乏包装设计创新人才。如果企业拥有先进的理念、准确的定位、出色的执行和一贯的坚持,再加上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包装,一定能树立起真正影响世界的中国品牌。
影视广告店面设计包装盒网站设计产品设计食品包装VI设计商标设计 包装设计最主要的功能是保护商品,其次是传达信息和美化商品。值得注意的是对现代消费来讲,后两种功能已经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而且,消费者还提出了更高的“情感”方面的要求——希望包装能符合自己的个性、能给自己带来抚慰、能满足自己怀旧、浪漫的情怀等等。因为现在同类商品很多,消费者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所以对商品也就越来越挑剔。而文化正是能满足消费者情感需要的重要筹码,包装的文化内涵使消费者购买行为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更为丰富,乐趣让消费过程值得回味,变得温馨。正是包装的文化内涵,满足了消费者的情感需要,成为购买的决策基础,使消费者牢记这一品牌。在此,情感有价,消费者愿意为情感付费。
内地的大多数高校都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相比较而言,香港、台湾的传统文化教育则好一点。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谈到:“香港没有一个急切切断旧传统的过程;台湾一直有意延续中国的正统传统;而内地正处于一心一意全球化的过程中,新一代基本上是麦当劳的“俘虏”,传统文化教育做得最差。”台湾的核心文化仍是传统文化,小孩子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高校也注重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例如台湾的杨裕富教授特别注重新一代设计人才的传统文化的培养,他认为如果失去传统文化气息的熏陶,不可能设计出传承久远的优秀作品,从他的研究成果《设计的文化基础》、《文化与空间设计》、《设计文化符码》可以看出他在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香港高校普遍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关中华文化传统中之儒学、美学、史学等领域的知识在课程设置上都有所体现,促进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价值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使学生对中华文化价值系统及其在二十一世纪的新意义、思想与文化的发展,获得较为全面之理解。内地的传统文化在文革年代被切断,很多有识之士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现在,在传统文化的普及方面内地仍存在很大弊病,例如中学课本上2000年来的古文学和100年来的现当代文学的比例悬殊,让人触目惊心。现在的大学生对祖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人文精神、道德伦理等知之甚少、根底极浅;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他们接触面广,求知欲强,可塑性大,这时候,给他们多加传授传统文化,有助于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并形成独特的个性,对其思想、修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提高。
如何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思维能力呢?有很多途径,首先要重新定位包装设计教育,不能太偏重技法训练,要增加一些文化和思想方面的课程,要强调各类知识之间的交流。例如各门类艺术之间的交流、艺术与工艺技术的交流、设计与文学、经济、政治、法律之间的交流、中西之间的交流……文化和思想只有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擦出火花,在火花中迸发灵感,创新设计才得以产生。现在的教学很少教学生思想,文化方面的课程也设置得非常少,有的院校甚至没有,所以没有教会学生思考艺术和设计的能力,导致很多学生除了套用既有的设计形式之外,没有什么精彩的创意。只有给学生培养一种大文化观,让学生不仅了解包装领域内的知识和业界的动态,还了解当今经济、文化、艺术、政策法规等各方面的知识,建立一个大文化背景,再通过包装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包装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之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较高的理论素养。
实践证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经过长期耳濡目染,将在学生心灵深处根植下来,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譬如易学文化、儒家和道家哲学、诗辞歌赋、古典艺术等知识,对包装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是设计师创造力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我们应增设这方面的课程,加大这方面的教学力度,在设计教育上充分的体现这方面的分量。传授这些知识时,应把重点放在研究它们所体现和展示的思想上和深邃意境上,同时让学生充分领略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语言美、形式美。靳埭强、陈幼坚、陈汉民等人,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不可能设计出如此优美典雅感人的作品。一个没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师,没有文化的根基,纵然有再大的本事,终究不能不能成为顶级的包装创新设计人才。世界著名的包装设计大师都是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才有辉煌的包装设计成果。包装设计,运用艺术与科学的合力,创造、美化、方便人们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如果包装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就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更不可能创造出影响深远的作品。 三、联系社会、参与实践是培养包装设计创新人才的重要条件
包装设计教育落后的原因还在于与社会的脱钩。现处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电脑技术的更新、新媒体的发展、包装技术法规的变化、包装材料科学的进步、包装防伪要求的提高、包装装潢风尚的日新月异,所有这些要求包装设计教育紧跟时代,紧跟社会。但是,目前的状况是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和内容严重滞后,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到社会上完全手足无措,要继续学习几年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市场对包装设计人才有明确的要求,现在的教育并没有达到市场的标准,理应学校完成的教育,最后是由企业代替学校完成的。中国的现代包装设计,一切都还不健全,所以更需要我们尽快转变思维方式,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现代包装设计的要求。在包装设计教育上来一场思维革命,把包装教育与社会生产、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设计实践直接与企业挂钩,将学生的产品直接介绍给大众和工业界,使学校包装教育与企业界建立起持久的联系。这方面法国做得特别好,例如兰斯高等艺术设计学院——ESAD:是一个有250年历史的专业学院,在做设计时要求学生对要设计的东西进行功能分析,竭尽一切可能开拓自己的思维,建立一个思维图,获得初步的构思,然后把各个构思的设计理念详尽地写出来,最后选择一个构思用实物表现出来。所有学生必须把设想在充分的讨论后付诸实践,做出产品,同学之间互评,老师指导,然后在商店或其它地方举办展览,将产品和理念推广出去。学生第三年基本上是在社会上实习,从事实践工作,第四年再带着问题回到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做毕业设计。学生毕业后不存在适应社会的问题,马上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受到企业的欢迎。这种必要的实践课程,对包装设计这门具有较强应用性质的学科,是非常必要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教育不再仅仅是服务的、从属的,科技与教育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并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