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产生的起初,主要是为了对货物起保护以及方便运输而采取的措施。经过漫长的演变,发展至今,各种不同领域的不同方式的包装已经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底蕴。相对于卷烟包装而言,则尤为如此。卷烟包装不仅集合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而且还综合反映了宗教、风俗等知识,甚至融会贯通了社会文化内涵,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1902年起,英美烟草公司以“PIRATE”牌(“海盗”牌,1919年改称“老刀”牌)香烟为代表,敲开了中国烟草的大门。此后英美烟草公司在华以独资、合资等形式,以“大前门”、“白锡包”、“红锡包”、“三炮台”、“大英”、“哈德门”、“老刀”、“老巴夺”等品牌,逐渐占踞了中国烟草的大半市场,至1949年解放前的这一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烟草包装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洋烟”包装设计、甚至品牌名称的影响。由于当时种种历史以及现实因素的影响,国内还没有一家烟草公司能与“洋烟”进行抗衡,卷烟文化被“洋烟”文化同化的程度相当严重。
其间,我国早期民族卷烟工业的代表——于1906年在香港创办的简氏“南洋兄弟烟草公司”,1918年改组为“南洋兄弟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香港、上海、武汉增设机制烟厂,其生产品牌代表为:“双喜”、“大长城”、“喜鹊”牌。虽然没能有效地抵制“洋烟”在市场和文化上的侵占,但自此之后,我国的卷烟民族工业开始了发展创业的几十年艰辛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为百废待兴的中国烟草工业带来了生机。这一时期,我国一大批怀抱“实业报国”的民族烟草工厂,历经了“公私合营”时期(轻工业部成立烟酒工业管理局)、50年代末大跃进时期、成立“烟草工业公司”时期,以及60年代末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这一时期的廉价低档次卷烟包装,其代表主要是全国近百家烟厂共同生产的牌号“经济”、 “合作”牌卷烟。生产这两个牌号的卷烟包装的大部分厂家都用极其粗糙的白纸、土纸甚至当时称之为“马粪纸”的手工粗糙纸张,其商标图案也是千篇一律的“麦穗”、“齿轮”、“拖拉机”等具有特定历史特点的图案。另外,还有“十年动乱及粉碎四人帮后的调整时期(1966- 1981年)”。
我国卷烟工业历经20年的曲折、艰苦奋斗,初步形成了以“上、青、天”为代表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小烟厂的纷争时代。这一时期,尤以“上青天”的“大前门”、上海烟厂的“中华”、“牡丹”以及云南纸烟厂1958年创品牌的甲一级优质烤烟型“云烟”在西部的崛起为代表,使我国卷烟包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卷烟包装主流为20支70mm直式软包装。70年代中期,随着云南昆明卷烟厂在我国率先弓I进国际60年代较先进的卷接包装设备,我国烟草工业逐渐兴起了过滤嘴卷烟的生产。一代名烟“中华”、“牡丹”、“大前门”、“红双喜”、“大重九”、“云烟”等成为我国卷烟品牌包装装潢的领头羊。国产过滤嘴20支81mm、84mm直式软包装香烟逐渐盛行,其包装材料的纸质也大量使用了较好的胶版纸、铜版纸,印刷技术也告别了滚筒印刷、铅字印刷,逐渐过渡到照相制版等技术。
中国改革开放迅猛的步伐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也造就和衍生了大批“中产阶级”阶层,这一阶层的迅速壮大意味着中国“高档香烟市场”出现了“香烟高端市场的新大陆”。
“九五”期间,我国“高档香烟”步入了历史发展最快的阶段,一时之间数以百计的高档、高价位的香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烟草包装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涌现最快、最多、最集中的变革时期。中国烟草包装在面临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下,在国际国内反烟声浪日益高涨的环境里,在国内假冒伪劣卷烟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严酷现实中,纷纷祭起了“高技术”、“高防伪”、“高材料”的“三高”包装法宝,以资金、技术的高端投入为造假者设立壁垒,以达到品牌自我保护、从源头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目的,于是国烟包装在国际烟草业中率先使用了诸多当代高科技前沿手段和高技术包装前沿材料。例如“二维激光动感”、“三维激光立体动感”、“复合膜仿真”、“热敏显象”、“光敏成象”、“人民币后线防伪”、“造纸时加入特殊纤维”……甚至在卷烟销地加贴区域性防伪标签等等。如此之多的高科技包装手段的运用,在国际烟草界也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国烟高科技包装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包装工业、烟草辅料制造工业、产品包装设计行业的飞速发展。国烟包装装潢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某些领域已居世界烟草包装领先地位。我国烟草进入了品牌竞争的年代——由卖方市场全面转向买方市场,卷烟包装全面进入以翻盖硬包装为主要潮流的与国际接轨的时代。
综上所述:卷烟包装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各个时期的卷烟包装也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融汇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传递着企业发展的文化,见证着历史前行的足迹,是烟草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晶。现在我们看到的“红锡包”、 “哈德门”等“复古”卷烟牌号,无不能够感受到卷烟牌号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体会到历史的气息和文化传承的力量。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