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希望长大,成人却不愿长大。帆布书包没了,破布鞋丢了,池塘里的水绿了,知了寂寞了,喜羊羊来了,灰太狼也来了,谁家孩子上了“重点”,谁家女儿钢琴过了九级……哦,童年。
1910~1920年代
1912年,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颁布一系列改革法案。规定儿童7岁入学,24岁大学毕业,全程18年的新学制,确定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新式学校数量倍增。新式教育的建立,给中国带来新的游戏。开火车、放小洋枪、拍皮球,新式的校园生活——身着学生装的小学生在练队列、打鼓唱歌等。
这一阶段,儿童游戏按类别可分为以下几种,球毽类如:足球、手球、彩球、绣球、拍皮球、踢毽子等。投掷类有:弹弓、射箭、抓子儿等。冰水类:打水仗、堆雪人、滑冰车、打陀螺等。生活游戏类:过家家、演剧唱戏、养猫养狗养小鸡、捕蝉捕鸟扑蝴蝶、养蝈蝈养蟋蟀。休闲运动类:抖空竹、放风筝、捉迷藏、打秋千、滚铁环、跳大绳、跳皮筋等。
1920~1930年代
虽然“五四”新文学导入西方的儿童学和儿童文学,少数新文学知识分子借西方观念发现了儿童,但这个年代的中国社会仍然处于非儿童时代。军阀混战,广大儿童非但不能享受读书生活,甚至连温饱都难保证。这是一个没有童年的时代。
1930~1940年代
捉迷藏,打弹珠,打弹弓,打陀螺,放风筝,这是这个年代最为普及的儿童游戏,也是最被当时人记住的游戏。但这一时期从国外袭来的文化,也给当时的儿童带来了一些洋玩意,米老鼠、唐老鸭、大力水手等舶来品充斥在当时的电影院和画报摊。
1940~1950年代
在抗日烽火的影响下,儿童苦中取乐,游戏活动也被赋予反侵略、反压迫的内容。如“打陀螺”改叫“打贱骨头”、“打矮鬼”。
此外,孩子们还常玩“抓鬼子”等游戏,把矛头指向日本侵略者。拿起刀枪,参加军事训练,参加童子军。在战乱时期孩子们更多的是与枪炮有关的故事。
1950~1960年代
这是红旗下的童年,他们能惬意地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也吟唱具有革命精神的“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专吃杜鲁门”的童谣。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要开展“除四害、讲卫生”的爱国卫生运动,儿童们作为小帮手,用弹弓、笼子、网,甚至敲击脸盆制造噪声,围剿麻雀,无数麻雀、老鼠、苍蝇、蚊子命丧其手。
1960~1970年代
一句“向雷锋同志学习”,让雷锋成为孩子的偶像,催生“红领巾一代”。有人形象地概括为:一看到列车经过,恨不得车子马上坏了,然后他们能够给列车员端上一碗水;一看到老奶奶过马路,一群孩子马上冲过去硬拽着老奶奶过马路;一看到警察叔叔,恨不得马上把怀里妈妈给的一分钱给上缴了。学雷锋成为最快乐的游戏。
1970~1980年代
这个时代物质贫乏,身体却是自由的。特殊年代里,兄弟姐妹四五个的家庭不少,生活在大家庭中,父母们忙于工作,无法管教孩子,或因政治原因,父母被剥夺了自由。孩子们处在放养阶段,城市的孩子们成群结队爬烟囱、在废旧的工厂里探险;农村孩子则在村小组中放牛、喂猪赚工分,贴补家用。与此相伴的是:捉迷藏,打弹珠,打弹弓,跳方块,放风筝,跳皮筋,摸螺蛳,捉螃蟹。
1980~1990年代
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孩子们踢足球,为的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他们练习排球,为的是能够继续称霸世界排坛;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接触现代运动。随着电视普及,偶像在流行,国外动漫也在蔓延,圣斗士星矢、变形金刚、泡泡糖等催生第一代动漫迷。弹珠游戏、斗鸡、拍洋画、翻绳子等游戏仍在流行。
1990~2000年代
1991年,小霸王在央视播出一则广告,即“拥有一台小霸王,打出一个万元户”的有奖销售活动——小霸王大赛,开启了中国儿童电子童年时代。多少夜晚为了打破游戏纪录,孩子们摁得手指生疼。游戏室、游戏机、坦克大战、超级玛丽、魂斗罗……成为成长中永恒的记忆。
2000~2010年代
2005年,由房祖名与薛凯琪主演的电影《早熟》,讲述了一个融合“性”、“早恋”、“未婚先孕”元素的关于少男少女的感情故事,《早熟》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早熟一词也能用到这一代的孩子童年身上,他们丢掉掌上游戏机,在网络世界中寻找乐趣。你不必惊讶于一群小孩在电脑上玩游戏,在即时通信工具上谈情说爱,在作业中大谈“给力”、“打酱油”等网络词汇。在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及成人灌输的竞争意识的催生下,儿童与成人间的界限越来越小。
超龄儿童忆往昔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80后的你,哼着这首《爱的代价》,是否还能忆起儿时的梦想?六一儿童节,也成了广大“超龄儿童”的集体怀念日。80后、90后步入社会后才发现,梦想远了,现实近了。
采访人物:付娜
童年梦想:教师
目前工作:私营店主
科学家、人民教师、医生……曾经幻想过的种种职业,等到长大后才发现,自己与梦想渐行渐远。
“小学时我们班写过一篇作文,叫《我的梦想》,班里同学不是写‘人民教师’”,就是写‘科学家’。”26岁的付娜和男朋友在骡马市经营一家礼品店,她说,开店半年来,生意还不错,顾客主要以“80后”年轻人居多,还有一些“90后”。提起童年,她首先想到的就是“插卡游戏机”“阿拉蕾”“圣斗士星矢”,还有和女同学们一起跳皮筋的时光。
“我们小时候过儿童节,就是逛公园,最多也就是上街买点好吃的。我最爱的就是娃娃头奶糕了。”付娜说,曾经有一次她遇到卖娃娃头奶糕的,兴奋得赶紧买来,结果大失所望,味道完全不一样,再也找不到童年的感觉。
采访人物:张微
童年梦想:画家 服装设计师
目前工作:小学教师
和付娜相比,同龄人张微成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目前在西郊一所小学任教。而张微童年时的梦想却不是教师。
“小时候希望能成为画家,或者是服装设计师,但最后都没实现。”提起当初的梦想,她仍记忆犹新。她说,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对五颜六色的东西很感兴趣,像很多女孩一样,她喜欢给布娃娃搭配不同的衣服,让娃娃看起来更漂亮、更别致。
一直到中学,张微都保持了绘画的爱好,但考大学时,父母明确告诉她,绘画、服装设计作为兴趣爱好可以,但不能作为报考专业。
现在,张微成了一名语文教师,但在学校组建兴趣班时,她又主动请缨,担任美术班辅导老师。虽然没能成为画家,也未当上服装设计师,张微并没有太大遗憾。“起码我保留了自己的爱好,能教孩子们绘画。而且跟他们在一起,心态永远都很年轻!”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