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对于那些大型企业来说,无论来自哪个国家,面对的都是全球市场,过分强调个人风格甚至是地域风格的设计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就我的理解,荷兰国内的市场太小,大型的荷兰公司都把眼光放到了全球市场。他们并不希望在自己的形象上打上明显的荷兰印记,比如菲利浦、壳牌、联合利华、喜力啤酒等都会请其他国家的设计师来做设计。这样一来,很多人至今都会由于他们的风格化而把他们当成是美国品牌,而这种误解,也许正是这些品牌所希望的。事实上中国的大企业也是一样,比如海尔、联想、康佳等等,大家都在默守一种统一的“国际商业风格”。
Timo de Rijk:我工作的代夫特技术大学更加强调过程和方法,在这儿,设计师要注意削减掉他个人的因素,让产品更加客观,他个人的特点和艺术特征是不应该在作品里彰显出来的。比如说在这个画面的左边这位是荷兰人,毕业于代夫特大学,他现在是宝马在德国总部的设计总监。当然,在宝马的工作里面需要得到强化的是他的技能,而不是他个人的想法。可能听起来有点奇怪,BMW是一个德国车,他们用了荷兰的设计师,不过这个荷兰设计师不能显露他本身的特质,而必须让这个车的设计看起来完全是德国的。
Peter Bilak:尽管当代荷兰平面设计整体上不能呈现一种风格,但有一种反“过设计”(overdesigning)的趋势。这明显是对近几十年高度吹捧的视觉花样和招术的反思。简洁的,还有几乎看不出设计师手法的“普通或显而易见的”方法重新受到欢迎。这种方法自相矛盾:作品呈现出一种非职业的外在形象,但其实都是专业人士的手笔。同样的,“欠设计”(undesign)本身就是一种设计策略。设计师用非常规的手法将常规事物组合起来。上升到艺术术语,这样的作品可能也会被描绘成“后现代”或“反讽”,主要手法是并用不相容的事物,融入常规和陈词滥调,自由地运用教条化的东西。
登贝:“我们的风格就是我们没有风格。”没有风格是指没有一种固定的风格,但还是有一些元素会在他们的作品中反复出现。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登贝的欢乐,是他把一些调皮的元素添加到最严肃的任务中的不懈追求。
李德庚:平面设计需要从手工业模式中解脱出来。平面设计师总是喜欢待在一个“作坊”式的空间里,在那里制造属于他的形式。这些形式的视觉特点越强烈,就越能证明设计师拥有自己的“风格”——似乎设计师就是靠这个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的。今天,随着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我们的世界里已经充斥了各式各样的形式。无论设计师制造出怎样有“风格”的形式,都无法证明平面设计的社会意义。我们获取形式的手段已经非常丰富。形式已经被解构成一种视觉材料。我们平面设计师都进入了同一个巨大的、开放的形式超级市场,任何人都可以找到任何现成的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平面设计成为一件更容易的事情,也许恰好相反。如何选择与组合形式?甚至如何才能证明形式的价值?这可能是比形式原创时期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