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标志该怎么设计?作者: 陈绍华 | 来源: 陈绍华的blog
转自陈绍华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473a801007y8f.html版权归作者所有
国家大剧院邀请设计大师陈幼坚先生执掌其形象工程之说早有耳闻,心想这个饱受争议的建筑至少将会有个不俗的标志了。 平安夜前一天,同时收到几个朋友的短信,大骂国家大剧院的新标志,我知道,一定是标志已经发布了,于是网上搜索。 当我第一眼看到时,大概与所有开骂的设计师一样——惊讶和失望! 这样的水平,确实是说不过去的,无论从图形的质素还是字体的设计,都不曾看到一个专业设计的影子,更不敢相信这是出自大名家之手。 就整体的气质而言,我完全同意一个博友在我的博客里的评语——“萎琐”。
陈幼坚先生原本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平面设计师,曾因诸多精彩的商业设计案例而让业界同人佩服,但近些年来不知先生何故总是在一些重要案子上频频失手,不客气地说,这是对设计资源的浪费,也让喜欢他作品的设计师们一次次地失望,我想,或许这与他那明星般频繁地社会活动有关,或许这些东西并非出自他本人之手,或许是不是也同我的西安商业银行、中央美院等案子一样遇到了作为设计师不可抗拒的因素?如若如此,我非常能够理解个中之苦,作为一般的商业案子,在时间和精力成本的考量下,作罢也可以理解的。当然这都是猜测。
但无论如何,对于这个代表国家主流文化的象征物,具有级大影响力的项目,总不能如此掉以轻心吧?作为设计师,一生中能遇到这种项目的机会恐怕不会太多。如果真是遇到了自己不能左右的情况,何须还要那个名份而在媒体上露脸承担骂名呢?另外,以他目前的影响力和地位,是否也应该意识到自己对推动审美进步有一份教化社会的责任。
这样的大师,这样重要的项目,最终是这样的结果,确实让人很难理解和接受。
其实,图形的美丑仅仅是个表象和技术问题,一个好的设计倚赖在于背后的思考,设计,就是准确的理念指导下的正确选择,而在这个作品中看到的只是现在社会上流行的行货式的模式搬照,显然缺乏对这个特定项目的深入思考。
对于这个案子,虽然我不曾想过要去寻求投标,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思考。
这个代表着国家主义象征的,并是永久性的超大文化设施,它应该传达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其形象主体该是怎么样的表情,以及视觉分量上应该把握在一个什么样的度,这的确是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从美学层面上讲,与这个建筑本身的争论具有同等分量的学术意义,在审美层面上的选择与取舍之难度也不亚于建筑设计的本身。
以我本人的浅见,中国大剧院的平面识别,完全不需要去重复和模仿建筑形态。因为这个建筑本身形态的霸道和体量的威力足以压迫一切感官,甚至它的视觉残留的力量都是非常强大的。在这种力量的压迫下,平面设计会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在这个案子中,平面设计师绝不能拿自己劣势和建筑的强势去拼比,无论你玩儿遍所有平面的绝招,这个结局一定是出力不讨好的。
可惜,陈幼坚先生不明白这个道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说与其说陈幼坚先生因漫不经心打败了自己,不如说是被建筑设计师安德鲁先生而毁灭。
那么,中国大剧院的识别到底应该怎么去做呢?
或许,我们应该回到传统哲学本身去思考,石涛《画语录》讲“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这个案子,大概也只能做“无为而为”的设计了,即——老老实实地写好中英文字体,其它的一切都是画蛇添足。
我想,这才是中国大剧院形象设计的唯一出路。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