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9日,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破产保护申请,以力争度过多年销售下滑所致的流动性危机,同时表示公司已获得花旗集团提供的9.5亿美元18个月期信贷进行业务重组。“董事会和整个高级管理团队一致认为,这对柯达的将来而言,是必要且正确的一步,”柯达CEO彭安东表示。柯达称,该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已根据破产法第11章,向美国一家破产法院申请业务重组。美国以外的子公司不包括在申请范围内。
这家曾经的胶卷行业领军企业,曾试图通过重组业务结构实现复苏。
图为柯达创始人乔治•伊斯曼。之所以将相机取名为“柯达”,乔治•伊斯曼解释道:“K”是自己最喜欢的字母,而“KODAK”这个单词被坚定不妥协的辅音字母截断,听起来就像相机快门声一样干脆。1892年,伊斯曼将公司的名称改为“伊斯曼-柯达公司”。
当柯达盒式相机内的100张底片拍完后,用户将相机寄回伊斯曼工厂,并花费10美元,由工厂为用户冲洗、印制照片并装帧,再把相机装入新胶卷后连同照片寄给用户。图为19世纪末的柯达英国哈罗工厂,女工们借助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冲印好的底片在相片上显影。哈罗工厂后来发展成全球最大、最先进的胶片生产基地。
1891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明了首款电影摄影机。图为1928年,乔治•伊斯曼(左)与托马斯•爱迪生在电影摄影机前合影。柯达公司借此机会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一直保持垄断地位至今。起初,柯达公司所有的产品都在罗切斯特生产。不久后,国内外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工厂的生产能力。因此,伊斯曼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修建工厂。
柯达的摄像机也给家用摄像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1936年,柯达推出了被称作“家庭电影摄像机”的CINE-Kodak相机,这一产品价位合理,十分适合中产阶级。
1963年,柯达再次开发出革命性产品——傻瓜相机“instamatic”系列相机。“instamatic”相机将胶卷盒制作成独立暗盒,可以在任何自然环境中打开相机后盖更换胶卷。相机的自动曝光功能进一步简化了摄影者的操作。1964年,傻瓜相机当年销售750万架,创下了照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记录。从1963年至1970年,共有超过5000万架傻瓜相机被售出。图为1963年5月《生活》杂志上的“instamatic”广告,简单四个步骤就可以完成胶卷的更换工作。
1935年,柯达开发出彩色胶片柯达克罗姆(kodakchrome)胶片,这是全球第一款取得商业成功的彩色胶片,也是柯达最成功的产品之一。从1935年开始上市,克罗姆胶片共生产了74年。无数幅世界级的经典照片诞生在克罗姆上感光呈现。图为摄影师Steve McCurry用柯达克罗姆胶片拍摄的照片《阿富汗女孩》,这张照片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85年6月刊的封面,随后成为了经典。
1994年,柯达快速彩色冲印店进入中国市场,并迅速扩张。至2003年,近8000家柯达冲印店布满了国内大小城市的主要街区,成为柯达中国乃至柯达全球的利润之泉。2003年,柯达的股价达到40美元一股,在当年是最被看好的蓝筹股之一。图为2003年10月10日,上海街头的柯达冲印店。
但此时,摄影技术已经渐渐从胶片化向数码化转变。当各大相机生产厂商将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在数码领域的时候,柯达依然沉溺于传统胶片。此时,全球胶卷消费市场以每年10%的速度急速萎缩。图为柯达胶卷产品。
柯达却并没有全力进行数码化转型,而是将发展方向放在了现在看来仅仅是过渡产品的“一次性胶卷相机”。2004年,柯达投资4000万美元在中国厦门建造了全球一次性相机生产基地。仅仅4年过后,该工厂关停。图为2005年,堆放在法国某柯达实验室内的柯达一次性相机。当天柯达宣布关停了此实验室。
2012年1月3日,柯达宣布,该公司已经收到了来自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警告,因为公司股价已连续30日跌破1美元。如果股价在未来6个月内无法达标,将面临摘牌。受这一消息的影响,柯达股价在1月3日下跌3.7%,报收于63美分。曾经辉煌百年的柯达公司前程暗淡。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