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当代艺术的中心,纽约所举办的重要艺术展不但映射出美国当代艺术版图,同时也是全球艺术社区和艺术市场的风向标之一。上半年,“惠特尼双年展”等多个重量级展览相继开幕,让这个春天成为了纽约2012年艺术大展启程的黄金季节。
纵观纽约2012年的艺术大展,仿佛一次追溯艺术史的时间旅程:“惠特尼2012双年展”等三大博物馆年展,重在探索2000年后的先锋艺术走向,推出许多三四十岁的新锐艺术家;而MOMA的“辛迪.舍曼回顾展”、布鲁克林美术馆的“基恩.哈林回顾展”和古根海姆的“约翰.张伯伦回顾展”聚焦于70-80年代声名显赫的摄影艺术家、涂鸦大师和装置艺术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则以伦勃朗、德加、马蒂斯、毕加索等艺术巨匠的作品向17-20世纪欧洲近现代艺术致敬。
三大艺术博物馆年展:当代艺术风向标
汇集众多艺术家作品的主题年展,往往是艺术博物馆表达其艺术主张和挖掘新人的契机。2012年第一个季度,纽约三座各具特色的艺术博物馆的年展同期开幕,为欧美艺术圈注入了兴奋剂和众说纷纭的谈资。
艺术的跨界——“2012惠特尼双年展”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从1932年开始举办双年展,80年代后期逐渐加入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收藏,成为当代艺术前沿阵地。本次双年展从3月 1日开幕,通过55位艺术家的作品展示出美国当代艺术现状,尤其凸显了以时间为基础的艺术——不仅包括影像和行为艺术,还包括了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整个博物馆的第四层成为专门的表演空间,英国舞蹈艺术家Sarah Michelson和Michael Clar等众多艺术家将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相继进行风格不同的表演。行为艺术家Dawn Kasper则将自己的卧室和工作室搬进了三楼的一个房间。与往年一样,对“惠特尼双年展”的评价总是充满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这次展览为当今博物馆的功能和定位翻开了新的篇章。
政治的声音——“新博物馆三年展”新博物馆三年展主题是“不可管制(The Ungovernable)”,与“占领华尔街”运动遥相呼应。展览中的许多作品注入了政治主张与社会理念:比如穿越非洲、埃及革命、阿拉伯之春与自由女神像的拆解等等。与惠特尼双年展不同的是,新博物馆三年展不仅关注美国本土或美国旅居的艺术家,还由韩裔策展人Eungie Joo从南美、北非和中东等地带来许多新锐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的年龄大多三四十岁。如果说惠特尼双年展是对艺术形式边界的穿越,那么“新博物馆三年展”就是对观念、地域与政治边界的穿越。
新博物馆三年展 《一个爱过我的人》Adrian Villar Rojas 雕塑 2012。艺术家用灰色干裂的材质建造了一个毁灭性武器的废墟,表达出一种失败感,陈旧,衰败和漠视的情绪。同时,它又像一个来自未来的宇宙飞船,蕴藏着人性深处的能量和动机。
代际的对话——“美国国家学院博物馆年展”作为美国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该博物馆从1826年以来每年举办年展,今年已是第186届,见证了近两百年来美国艺术发展历程。美国国家学院博物馆的年展更强调学术性和美国本土性,2012年的主题是:“不同年代的人之间的对话,展现美国艺术中传承的叙事结构。”参展100多名艺术家年龄跨度很大,艺术新秀和名家同时登场,堪称美国艺术世界的跨代互动。与惠特尼和新博物馆相比,美国国家学院博物馆的年展比较低调,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起眼。但当你在中央公园旁的这座古老大楼中静静矗立和感悟的时候,能发现不少沉默而真诚的佳作。在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的汹涌浪潮之中,这个年展在某种意义上重现了传统架上绘画的荣光。
从三大艺术年展中,可以一窥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命题,这当中呈现出几个关键词:一是“多元”——当代艺术呈现非线性发展,以观念为主的艺术和以形式创新为主的艺术并存,传统、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存,颠覆、重组与回归并存;二是“动态”——影像艺术和行为艺术依旧是当代艺术主角,凸显了当代艺术对时间维度的重视;三是“纳新”——艺术家群体呈现代际交替和身份全球化,60-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逐渐进入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艺术家名列,中东、亚洲、东欧和拉丁美洲艺术家受到更多的关注;四是“跨界” ——不同门类艺术的跨界融合对传统博物馆的功能和定位带来了新的挑战和生机。
摄影女王与涂鸦小子:再现美国80年代艺术传奇
从2月底到3月中旬期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和布鲁克林美术馆不约而同地关注着几位成名于70-80年代的美国本土艺术家,他们对塑造美国当代艺术精神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战后,世界艺术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从安迪·沃霍尔这一代起,美国形成了独立于欧洲自成一体的艺术面貌。不仅如此,美国60-70年代的波普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极少主义以及影像艺术等反过来也影响了欧洲艺术思潮。80年代不但是美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美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高峰期。
摄影百变女王——“辛迪.舍曼回顾展”2 月26日在MOMA开幕的“辛迪·舍曼回顾展(Cindy Sherman)”,囊括了辛迪·舍曼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作品,表现了贯穿其艺术生涯的特色主题,如欺骗与虚构、电影与行为、恐怖与怪诞、神话、狂欢和童话,性别和阶级身份等。1954年出生的辛迪·舍曼,在过去30多年里,以自己为模特,在自己的镜头前扮演过电影明星、乡村女郎、绝望主妇、颓废社会名流和小丑等等,表达出政治的戏谑和出乎意料的戏剧性。她先后获得过包括美国国家艺术奖、古根海姆纪念奖、哈苏国际摄影大奖等很多艺术大奖,她的作品也在艺术市场上大受追捧,是摄影界和当代艺术中的明星级人物。
他的图像可以迅速将人们从神秘的古代图腾带到现代宇宙技术。哈林的创作全盛期是80年代,1992年因艾滋病去世,年仅32岁。
汽车王国的拾荒者——“约翰.张伯伦回顾展”从年龄上看,去年以84岁高龄去世的约翰.张伯伦(John Chamberlain)与前面二者不属于同一个时代。但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探索中,张伯伦和他们一样,无疑是与美国当代艺术发展紧密关联的艺术家,80 年代也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他的标志性作品是将废旧汽车零件碾碎糅合,创造出一种极富表现力,紧张而强烈的抽象雕塑。他和一批后现代主义的雕塑家一样,一直在挑战雕塑的传统概念,将色彩放到了与形态几乎平等的位置,试图模糊雕塑与绘画之间的界限。他的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入了永久藏品之列。
大都会博物馆近现代艺术大师展:探索艺术史原动力
在纽约星罗棋布的博物馆中,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一艘航空母舰,其空间和藏品规模远远超过其他博物馆。从四五千年前的古埃及艺术到西方现代艺术、从伊斯兰艺术到中国宋元文人画,大都会博物馆的艺术资源极为丰富,被称为艺术的“百科全书”,当然也是最受艺术世家青睐的艺术藏品捐赠目的地。近期,大都会博物馆推出的大展聚焦在伦勃朗、德加、马蒂斯和毕加索等欧洲近现代艺术大师身上,体现出这座博物馆稳健厚重的基调。
艺术的传承和互动——伦勃朗与德加早期作品展 其中,“伦勃朗与德加:艺术家年轻时的自画像”在2月23日开幕。这次展览有一种学术趣味,旨在探索19世纪的德加如何受到17世纪的伦勃朗的版画艺术启发。从这两位艺术家年轻时的自画像中强烈对比的明暗中,可以感受德加试图在前辈伦勃朗身上找寻的创作灵感,——即用光线塑造形体。这个展览对于艺术语言发展的研究颇有启发。不过,不要对这个展览的规模有太大期望,与斯丹家族藏品展相比,这个展览只相当于其中一个房间。
现代艺术的神秘推手——“斯坦家族藏品展:马蒂斯、毕加索与巴黎先锋艺术。” 这次规模惊人的藏品展使一个神秘的收藏世家浮出水面。斯坦家族以发掘了20世纪现代艺术的而闻名于世。马蒂斯和毕加索最初正是被这个旅居欧洲的美国犹太人家族慧眼识中,得以才华卓现。在当时的巴黎极其前卫的野兽派、立体主义,也正是在斯坦兄妹每周六举行的艺术沙龙里出现在公众之中。这个展览不仅让人们重睹现代主义艺术巨匠的作品,而且让人不禁思索这样一个事实:欧美艺术发展的推动力,不仅仅来自艺术家自身的创造力,而且也来自于艺术收藏、艺术批评、艺术展览与艺术市场所构建的现代艺术运营体系。
斯坦家族藏品展,马蒂斯著名的油画《戴帽子的女人》。在1905年的秋季沙龙里,马蒂斯展出了“开着的窗户”和这幅马蒂斯夫人的肖像,一时声名大噪,带领野兽派进入艺术历史舞台。斯坦家族藏品展,马蒂斯《拿着捕蝶网的男孩》,1907年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