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设计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环节,一方面涉及电影、电视、广告、网络、出版、软件、通讯、会展、建筑、服装、工艺、游戏等诸多产业领域,直接推动具体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具有高知识含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三高两低”的现代产业特征和优势,贯穿文化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成为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引擎。
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创意本身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而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创意设计构成产品附加值的主要来源,是形成知识产权的重要手段,同时构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广告设计和工业设计相对较发达,特别是广告产业领域的平面设计、影视制作是中国设计行业的先驱;而工业设计后来居上,在汽车、家电、家具等行业成绩喜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深,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空前繁荣;服装和纺织品行业拥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和消费群体,设计是时尚消费的重要推进力量;工艺美术品是我国的传统行业,产值在文化产业中占有较高比重,传统手工艺、珠宝首饰设计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广阔市场,这为创意设计的产业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发展空间,有利于庞大消费群体的形成。作为经济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地区形成第一序列的创意设计中心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相应的创意设计的发展水准和规模已逐步接近国际水平,成为中国设计行业的领头雁,构成本土设计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
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由原有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的转型,技术创新、设计创新成为了转型的重要利器。在工业设计领域,政府主导、企业合作建立的工业设计促进机构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以及各省市工业设计行业组织已成立16个,工业设计机构开始形成并呈现经营模式多样化的趋势。沿海和中部地区积累了较大规模的IT和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优秀的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推动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界面设计与国际接轨。
重技术轻创意难言跨越
文化产业的核心包含人文性、原创性的设计理念,而并非单纯依靠高精尖工业技术和密集劳动力促成。欧美和日韩在众多设计领域遥遥领先,特别表现在工业设计、交互设计和数字技术设计等方面;而我国长期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由于缺乏独立的知识产权,无法实现产品的高额附加值,成为全球创意产业的加工基地,亟待实现“中国制造” 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我国整体设计行业较长时期停留在“品牌代工”阶段,造成深刻的产业依赖性。我国制造业庞大却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底层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忽视创意设计丧失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链中的设计环节日趋弱化。诸如工业产品设计、工艺品设计、玩具设计、服装设计等传统行业长期处于模仿或贴牌生产,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创新能力积弱。
长期以来,本土“设计”被定位于服务性行业,企业普遍重视市场与技术,而轻视设计、创意。这种战略定位和生产模式无法获得与国外企业持久抗衡的竞争力。相应的设计市场机制的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乏力导致设计抄袭、模仿现象严重,设计成本投入少和设计水准低也使中国设计创新乏力。
助推创意设计的发展
培育和发展创意设计,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逐步搭建沟通创意与技术、思想与行为、文化与科学的桥梁与纽带。同时加大设计创新与产业融合,推进“中国创造”的发展,将形成强劲而持久的产业竞争力,有效提升产业地位,并创造大量创新型的就业岗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创造力人才。因此,构筑具备高度的想象力、充分的创造力和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创意人才资源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础课题。
同时在市场环境中要逐步建立健全设计管理体制。设计行业具有极强的知识原创性,需要尊重和保护创意设计的知识产权,设计行业标准与准入资格审查制度也应该逐步建立健全。
并且,本土创意设计实现从低端OEM(代工生产)走向ODM(委托设计)进入高端的OBM(自有品牌),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可服务于产品创意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使之成为企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协同化、虚拟化和智能化设计与管理的平台。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产品设计质量、内在品质,以及增强企业快速而持续的创新设计能力。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