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形态的平面设计,它应该研究什么?关心什么?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我们常提到“视觉传达”,在我看来,它存在两种目地性的审美形式:将符合个人意念的意图、内容、情节,符合主观对客体认识的自然规律所达成的视觉元素,沿着逻辑性,社会性,叙述性的视觉运动方向,构建出特定的符号、图像等一切表象形式。唤起视众的心灵感应。
第二种形式,有着内涵到外延绝然不同的结局:作品强调以形式作实验,搁置感情,舍弃客观事物的再表现,从非自然的形式关系着眼,将自然抽象于一定形式关系,探索纯粹的图形构成,追寻自我的感觉性、独立性、唯一性,构建显著个人品质为核心的崭新形式,传达内心情绪,使观众得到全新的心理、生理效应。前者重视研究人文关系,道德观念,以完成人与自然和环境的事实尊重为基本立场,忽视了“形态与色彩本身已足够传达感情效应”的内在价值,而迷失于作品本身的合理空间,时间的趣味性表达。往往将那些读不懂的强调感觉性的思维方式,归咎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寻探缺失。事实上,许多国际作品并没有包含文化输出倾向,我们只要领略一番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欧普艺术的艺术精神,就能感受到整个20世纪艺术与设计的巨大投影,也就不难发现Tomato作品的基本观念。
简略一下两种“视觉传达”的设计性质。
前者——现实性
后者——未来性(启发性)
Graphic一词,应以研究“纯粹视觉图形的顶峰是至高无尚的”为追求。这似乎是上个世纪20年代马列维奇的格言与今天相重叠,但他不朽的精神,仍是我今天奉行的。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历史很短,没有这主义,那学派的发展文脉,不幸的是,我们只能凭着个人悟性,自己呼吸着创造的新鲜空气。中国设计师与国际观众交流的首要任务,决不是社会性,民族性,更不是文化,而是始终带着显著个人品质的探索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从西方评判标准的重力下解救出来。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