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中国制造业转型的背景,让人们真正认识到,设计归属文化、艺术、商业,也关乎经济乃至国家发展。当荷兰设计、德国设计、意大利设计、日本设计均有系统脉络、风格特点,形成了国家性的品牌,在本国及全球都拥有着忠实的消费拥趸者时,“中国设计”不免相形见绌。除了零星的中国元素间或成为全球设计师的灵感,少数的华人设计师赢得主流认可,中国设计业无论内在的体系还是在世界设计领域范畴的地位和影响力,充其量都只算“新人”级。“中国设计”身份的确立与在终端市场份额的争夺,甚值得努力。
关于中国设计,梳理文化根源探索、在时代背景下反思、或者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呼吁,都脱不开两点认同:一、中国设计要切实为中国市场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服务;二、挖掘、表现中国古往今来之特色基因,是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立足的有效途径,差异性和品牌化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中国设计的弊端和短板,坊间多有论述。比如,因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成熟的市场策略、充分的传播渠道,独立和原创设计产品正极端性的走向“精英化”、“小众化”。逼仄的生存境况及激烈的竞争环境导致最富创新精神的独立设计师们沉浸在“为设计而设计”的迷思里不能自拔,对“昂贵而无用的美”过度追求;不少民族风、东方风的中国设计还停留在美学层面的表面表现,而缺乏对真切的大众生活的深入思考和介入。
它真正的恶果在于,带来了受众狭窄和设计本质偏离的恶性循环。如果承认“产品设计成为商品在市场中充分流通才显现价值”这个常识与前提,那么中国设计的驱动力最终得归源在市场和消费者身上。
试想一个较为健康的生态系统:建立尽可能适宜和广泛的交流、传播、商业渠道与平台,让更多人获悉、了解、购买、使用中国设计;在“用户导向”的原则下,设计师不断清晰并检验对用户价值、体验和生活方式态势的把控;设计师、制造商及产业链体系在用户选择和反馈中不断提升解释生活、满足消费诉求、制造消费人群的能力……说到底,“中国设计”之崛起,不仅在于我们能否体察到民族文化与特性中的美,恰如其分物化在产品之上,还要看我们如何主动开拓、拥抱市场,自信与全球消费者分享,俘获他们的心。而后者才意味着无穷的机会和成长空间。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忙着追究“中国设计”是什么,否定什么不是“中国设计”,不如建设性地积极鼓励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自由选择中国精神中那些他乐于相信的侧面予以表现,帮助他们适时向发出声音,赢得关注,在商业机会和灵感中及时调整与修正,由此创造而不是“遵循”出丰富多样、匹配时代需求的“中国设计”。
为中国设计发声,主张和彰显“中国设计”,坚定将其推向全球视野,并高渗透在市场中进步,或为务实之道中的第一步。
“CDA中国设计奖”已经行动起来。你呢?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