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得响的中国设计师名字越来越多,拥有国际知名度的也不乏其人。但是,究竟有多少中国消费者乐于掏钱购买同胞设计师的作品?面对国际奢侈品牌和便宜货山寨货的前后夹攻,中国设计师品牌如何在飞速增长的国内服装消费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B=《外滩画报》
Y=叶琪峥
B:前不久,你采访了“例外”的董事长毛继鸿。以往大家更熟悉的是该品牌的设计师马可,她曾把“例外”旗下的高端线“无用”带往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那么,这两位的最初是怎样合作创立这个品牌的?
Y:“例外”是由毛继鸿和马可共同创立,它是中国创立时间最长的设计师品牌之一,今年刚满14年。起初,两位创始人都是设计师,后来才有了分工,马可是艺术总监,毛继鸿负责商业运作。 B:“例外”目前的盈利状况如何?你认为它是否称得上是中国设计师品牌的一个成功范例?
Y:就我所知,他们的公司一直处于良性发展中,而且从创立之初开始就没有向银行贷过款,一直是依靠自有资金运转着。“无用”则属于该公司的实验性品牌,因此并没有盈利要求。“例外”依靠设计获得品牌溢价,这对于中国服装产业,乃至中国制造业都有指导意义。当然,要让消费者或客户买单,设计就必须满足或能引导他们,这是大多数设计师都需要理解的。
B:说到“无用”,就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几个月前才诞生的“上下”,它们的品牌理念以及风格定位都有不谋而合之处,且都能看出1980年代日本设计师品牌的一些影子。那么,对于国内市场而言,这种风格是否能够真正吸引到消费者?
Y:受日本设计师的影响不可避免,也不用回避,毕竟大家的文化有相通之处。当然,中国设计师品牌要扬名世界,一定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现在国内的消费者也越来越见多识广了,因此变得更加精明,品味也日趋多元化。一种风格只能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去找准适合自己的客户。
B:“无用”曾在巴黎办秀,“上下”则有Hermès这座大靠山。国际知名度是本土设计师品牌的一条捷径吗?
Y:“上下”虽然是Hermès投资的,但它是一个完全立足中国市场的品牌。“无用”是“例外”站稳脚跟后的一个尝试。设计师品牌与所有品牌一样,都要根植于本土市场,更何况中国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也就存在了野蛮生长的机会。印度设计师ManishArora,黎巴嫩设计师ElieSaab都是在国内拥有足够生意后才进军海外的。
B:中国的设计师品牌,就其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而言,你认为可以分成几类?
Y:其实与国外一样,从经营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走定制路线的设计师品牌,比如郭培、陆坤、王培沂;另一类是做成衣的设计师品牌,如“例外”、“素然”、“江南布衣”等。从市场定位上来说,定制类的价格肯定高于成衣类。定制类的价格差异较大,成衣类的价格大多集中在二三线品牌这一区间,因为这一层次的消费者基数比较大,而且有风格差异化的需求。 [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