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WWF的熊猫标志诞生
1961年,瑞士日内瓦,彼得.斯考特爵士和一群科学家及环保人士聚在一起,筹划成立一个以遏制地球自然环境恶化为使命的基金会。这就是日后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50年前,WWF成立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救助大熊猫。那一年,科学家发现,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已知物种(超过1.8万种动物)已经灭绝。他们急需寻找一个全球共识的标志,作为组织的会徽。
同年,英国伦敦动物园迎来了大熊猫“熙熙”。这只雌性大熊猫异常珍贵,是奥地利动物商海尼*德默1958年以三只长颈鹿、两只犀牛以及河马、斑马与北京动物园换得的。在伦敦动物园借展期间,造成万人空巷的场面。
彼得*斯考特在伦敦对着这只熊猫,随手用钢笔画下了一张素描:黑白相间的毛色,憨态可掬的神情,特别俏皮可爱。但是,这只熊猫身体微微向右倾斜,有点走路困难的样子,似乎走过一段“艰苦不堪”的岁月。
最终,熊猫成了WWF的会徽。彼得*斯考特和其他WWF 联合创始人认为:尽管熊猫来自中国,但这个动物标志足以克服所有语言上的障碍。于是他们一致赞同将大熊猫的形象作为该组织的象征。
后来,这个会徽曾先后重新设计过4 次,但在形象上并没有明显区别。随着WWF影响力扩大,这只微抬起头、半带疑惑望着人类的大熊猫形象,也一天天变得深入人心。
而在WWF之前,西方人对熊猫“保育”丝毫没有概念。在先前西方探险家撰写的有关“熊猫”的书籍中,它只是一种丛林猎物而已。
1961年以前,欧洲人了解熊猫的信息大多来自两本著作,罗斯福兄弟所著的《追踪大熊猫》和露丝*哈肯丝所著《淑女与熊猫》。前者在1929年4月13日,成为第一批射杀熊猫的西方人,后一本书则讲述1936年,第一头活着到达西方并引发轰动的熊猫故事。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