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世界各大知名品牌都纷纷抢滩中国市场,或成功登陆,或水土不服,或铩羽而归。本文通过两个国际品牌在华的最新征战故事,试图解析它们针对中国市场的策略得失。
双龙:在路上
对于MBA学员而言,上课往往是讨论已经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而近日刚刚落下帷幕的“双龙杯”2008上海MB A商战案例大赛却另辟蹊径。比赛亚军得主、同济Elite队的黄超平向《新民周刊》表示,它感到这次的案例挑战赛十分有趣:“因为我们和其他高校的MBA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围绕‘世界级品牌的中国之路’这一主题来探讨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双龙汽车SUV品牌在华发展之路。”
双龙并不是进入中国的第一个国际SUV品牌,也不是最后一个,目前来看也不是最成功的一个。所以,如何定位、包装和推广就成了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集团”)的一道难题。
中国车主对SUV并不陌生。虽然1998年SUV(运动型多用途车)的概念才进入我国,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具有SUV特质的汽车在我国早已出现,只不过那时只有越野车的概念,如“北京吉普”。统计数据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4年,我国越野车生产波动比较大,1995年,国内越野车(包括SUV、MPV、吉普等)销售量曾达到了创纪录的13.6万辆(越野车产量达到91766辆),并且其中80%以上是低价SUV。
但到了1999年,我国SUV市场降到了近十年的最低点,年销量仅为5.2万辆。2001年,我国SUV的市场销售量为7.3万辆(越野车产量达到46246辆),低价SUV的比例降为31%。就在这一年,三家国内汽车品牌分别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在SUV市场上开始拔得头筹:金杯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引进通用公司技术推出了“雪佛兰开拓者”;湖南长丰集团引进三菱公司技术,迅速登上国内SUV市场头把交椅;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通过引入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技术,进而推出“切诺基”。
2002年,以“长城赛弗”和“中兴旗舰”为代表的经济型SUV引导了SUV的第二次革命。2002年SUV总销量为9.86万辆,同比增长47.64%;SUV的总产量达到84204辆,与2001年的44301辆相比,增长率高达90.07%,其中皮卡血统的SUV占到了41.19%。SUV总量在乘用车市场的份额也超过了MPV,占据了整个乘用车市场的5.27%,一大批非主流企业的进入,使我国的SUV市场进入了一个宽系列、多品种和档次更加丰富的时代。
进入2003年,国内出现SUV国产化热潮,众多国内企业加入SUV制造行列,使当年的总销量达到15万辆, SUV市场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产品体系在这一年形成。 [本文共有 4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