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与蒋华先生有过一顿午饭的闲聊, 边吃贵州菜边听他从90年代的设计环境说起,谈及中国当代设计语境下的批判思维,才情俨然,脉络分明,让人心中洞明,于是感叹,这是一个胸中有学问的人。论语有云: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谈的是何谓君子之道,听蒋华先生讲话,彬彬有礼,适事,精彩。
蒋华,73年生人,92年进入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现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装潢设计系学习,20年后,蒋华的身份是设计研究者、写作者、策展人、设计师,并以多重身份致力于当代设计研究、实践与推广。他拥有设计博士学位,现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是AGI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lliance Graphigue Internationale)会员。这是一份相当漂亮的履历。一份连蒋华自己都没有料到的人生答卷。
90’s设计是青春期式的热情
90年代初,平面设计当时还被叫做装潢设计或工艺美术,社会上几乎还没有产生对设计的认同,对大多数人来说,设计是纯粹图形化的东西, 并没有什么超前的产业价值观,只是受西方影响,好像有一股力量在蠢蠢欲动,但对于设计究竟能在中国大陆发挥怎样的作用,很多年轻人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只是单纯的,有一种青春期式的热情。用蒋华的话说,“设计在当时是美术的附庸,像二娘养的”,就是在这样未知的环境下,很多人被社会的车轮推着走,偶然的选择了设计专业。蒋华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未知,所以兴奋。大学时代的蒋华对西方这种极其抽象和理性的图形设计是充满好奇的,但与其他同学的区别在于,蒋华还相当执着。
由于当时并没有数码相机,洗胶卷的费用又太高,蒋华只能将从图书馆中借阅杂志和书籍一页一页的临摹,大学四年的时间,蒋华将图书馆中所有的资料都读遍了,“那个时候设计学院的学生都比较可怜,要什么没什么,但也正是因为资源比较少,就不会受到那么多的信息干扰,学校里总过就那么几百本,大家就一遍一遍的看,几乎看到死”,就这样,到大学毕业的时候,蒋华临摹的本子已经有10 多本,对西方设计师的作品和风格也非常熟悉了,这可以说是蒋华收获的第一桶金。
20’s设计究竟是什么?
之后一切好像顺理成章一般,中国设计在经历了90年代青春期式的热情后,变得严肃起来,设计成为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那些受过西方设计洗礼后的设计师们开始关注脚下这片土地,究竟什么是设计,怎样能够做出既中国又世界的设计,带着这样的疑问,蒋华也一路渐行渐远。
在 “China face”和“big type Bei Jing(大字北京)”两个项目中,蒋华以中国汉字为媒介,集中体现了那些充斥于包装、纸箱、广告、店面等已成型的正规汉字印刷字体,它们的设计或许并不高明,也许也不令人满意,但它们如此广泛的使用,集中体现了我们社会依存的中文字体环境中,对文本下意识的热情,以及对大体量文字的狂热爱好。他的“中国现代美术字”研究项目,指向了中国汉字语境下的设计方法问题,成为中国文字设计自身创作范式觉醒的标志。
感恩中前进
越来越大的名气和越来越多的奖项,没有使蒋华有任何改变,相反而立之年的他,有着一份难得的矜持和沉淀,以及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恩。当笔者问及是否有崇拜的大师时,蒋华的回答令我颇有些意外,这个人并不是诸如福田繁雄,冈特•兰堡或西摩•切瓦斯特式的人物,而是王序。
“王序老师是我的恩人,带领我不断前进的恩人,所谓恩人,人生中间总有那么几个人,对你造成重大影响,他是其中之一。当你困惑的时候,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可能就像上帝派来的某个使者一样,在那个时候出现,以他的实践告诉你,可能有另外一种存在,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如果你有足够学习力和感受力的话,这样的人其实在人生中会一直出现。总有那么几个人对你的人生是重要的。”
在和蒋华先生的交谈中,他没有一次提及自己的成就,更多的,诉说的是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将近2小时的采访,他自有一份优雅,无需过多功利的修饰,谦谦君子,当如此。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