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迟到的追索让一个尘封的名字在公众视野中闪过:天府可乐。日前,这个16年前曾一度占据中国可乐市场75%份额、跟百事合资后就剩空壳的企业正为向百事讨回品牌一事忙活。天府可乐创始人李培全称,百事违背当初承诺,借合作灭掉中国企业和民族品牌的做法很不道德。
抛开许多国人和天府可乐的私交不说——记忆深处,那瓶儿时喝过的国产可乐可能直到现在还在那摆着,我们只讨论外资的道德:假如既没交易规则、也没保护规则,我们靠什么要求外资讲道德?又或者说,在被动情况下,外资道德了是一种施舍,而不道德我们根本无可奈何。
跟外资合作后被灭掉,对中国企业和民族品牌而言,这种故事就像六月天的雨点一样多。最开始那些年我们还没学会要求外资白纸黑字、有法律效力地给我们承诺 ——否则就无法解释,天府可乐的且愤且哀为什么要等14年才说,也无法解释现在明明是要讨回百事“说话不算话”成心掐死的民族品牌,为什么只能是回购,而不能是追索,更别提要补偿了。而接下来的一些年我们学会了要合同、要承诺,可又频频栽在外资玩的文字游戏上头:1999年,南孚跟摩根士丹利等合作,指望以中方持股51%把主动权留在手中,殊不知这2%的股权差太容易越过,3年后大摩以收购股份实现控股,紧接着把南孚倒卖到美国吉列手中,一代“民族力量” 终成泡沫。
据说眼下天府可乐的空壳,就剩下20来名年近花甲的员工在领国家补助,“反正年纪最小的也有48岁,再养也就12年了”,有关部门这样轻描淡写地说。此情此景让我们明白,这场讨回品牌的风波最大的可能是劳而无功、或有功而无果——1993年12月和1994年1月,正是有关部门分别和可口、百事签订备忘录,让国有八大饮料名牌跟可口、百事合作,手拉手向前走。但是走着走着这些民族品牌全都不见了。这些品牌形同废品,6个已被免费退还,现在就剩下天府可乐。14年是残忍的,天府可乐迟到的倔强还管用么?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问问,在反复上演的“灭掉”中,中国企业和名族品牌为什么如此被动、如此脆弱?
天府可乐是被有关部门集体推出的,而南孚是经有关部门热情介绍而匆匆合作的。在一首首悲歌中,有多少有关部门、地方官员是为了招商引资、拉动短期财政收入而强力撮合?因为政绩卓著,一批人的顶子红了、腰包鼓了,可这样上赶子的买卖甚至贱卖哪有什么交易规则?
而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和民族品牌在国内,成长过程往往相当坎坷,更别说获得什么保护了。在喜迎外资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能得到的待遇多数时候比外资企业差许多。于是不少中国企业(姑且这样说)扮演着脚踩两只船的角色——既有外资成分享受优惠政策,又有中国脸孔让消费者觉着亲热,要不就是把品牌像猪一样养大了趁高价卖了省得再那么辛苦地做。
可以预见,未来收购中国企业和民族品牌的外资开的价码会越来越高,因为他们越来越需要进入中国,而每次民族品牌易主,都会有专家说“该收购不涉及国家安全”,也许是的,但这些收购恐怕和国家财富的安全还是密切相关的,一个财富流失、一个只参与财富制造而不参与财富分配的国家,还安全吗?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