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在看《海底总动员》的时候留意过那些在海洋背景中游动的“客串鱼”到底有哪些种类?又有多少人在看《超人总动员》的时候发现每个人物的眼珠颜色其实都是不一样的?也许所有这些都和人物设计或者故事进展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它却是皮克斯的核心理念之一——创造一个世界。8月1日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幕的 “皮克斯动画25年展”,不仅展出了稀见的皮克斯手绘作品,更展示了皮克斯作为全球创意产业领军企业的“核心理念”。
作为全球电脑动画的开山鼻祖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其前身是大导演乔治 卢卡斯(George Lucas)的电影公司的计算机动画部门。1979年,由于《星球大战》电影大获成功,卢卡斯电影公司(Lucas Film)成立了电脑动画部,并聘请爱德 卡特莫尔(Ed Catmull)及其他技术人员负责设计电子编辑和特效系统。卡特莫尔后被认为是皮克斯的缔造者和纯电脑制作电影的发明人。1984年,约翰 拉塞特(John Lasseter)加入了电脑动画部,此后,他成为了皮克斯创意的中心人物,直到今天,他依然担任着皮克斯的首席创意官。此次展览中,就有大量他的手绘作品,展示了一个动画人物从萌芽到成熟的全部过程。
1986年,史蒂夫 乔布斯(Steve Jobs)花了1000万美元向卢卡斯买下了电脑动画部,同年,首部短片《小台灯》(LuxoJr.)在美国计算机绘图大展中惊艳亮相,从此,那盏在每部皮克斯动画的片头跳跃的小台灯成了皮克斯的标志。1995年,历史上首部完全由计算机制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Toy Story)在美国上映,并成为当年的北美票房冠军。单凭这部电影,皮克斯便已经荣列史册。 世界由细节构成,皮克斯就是捕捉细节的大师。皮克斯“创造世界”的理念不仅有领先的技术作为支撑(它开发的动画制作软件Render Man史无前例地获得了奥斯卡科学工程金像奖),更在于皮克斯工作人员对于传统动画的融会贯通。皮克斯大学(皮克斯工作室的内部培训机构)校长爱丽丝 克雷德曼(Elyse Klaidman)女士说:“提起皮克斯,人们总会津津乐道于我们创作的那些精彩的电影故事,惊叹于那些尖端的拍摄技术与出色的电脑绘画。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在电影制作过程中,传统艺术与设计在背后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她口中的“传统艺术与设计”,便是一部动画从构思剧本到草图、到故事板的过程,也是此次展览的重点。如果一个之前不了解皮克斯工作室的观众,单单只看展览中的这些内容的话,他肯定不会想到它是一个纯电脑动画公司,正如爱丽丝 克雷德曼所说:“由于我们的电影都是电脑动画制作,人们通常并没有意识到传统媒介例如素描、上色等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艺术家们手绘的那些上百张,甚至上千张的图稿帮助我们挖掘人物性格及他们所属的奇幻世界。”听起来,皮克斯似乎更愿意让人们相信它是传统的优秀继承者,而不是传统手绘动画的终结者。 此次展览,除了皮克斯的艺术家们运用铅笔、颜料、粉彩甚至拼贴等手法完成的手绘画稿以及3D泥塑雕塑之外,还安排了皮克斯早年创作的动画短片放映,让观众可以回顾25年来计算机动画的发展历程。另外,皮克斯更特别制作两项大型装置作品:直径2.4米大小的“玩具总动员幻影箱”,以每秒18格的速度旋转放置在大圆盘上的模型来展现出动画的基本原理;另一个为15分钟长的大型投影作品《艺术风景》,利用同步投影技术,在12米的巨型屏幕前播放特制的数字影像,结合灯光与音效,直接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手绘稿,以长镜头的电影语言浓缩成动态的影像,可谓窥一片而得全豹。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