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展品
“基本元素”(Invisible Things)中的中国部分展示了中国平凡普通的物品、代表各省份特征的房屋模型以及普普通通的百姓肖像,在这些展品中可以看到有趣的中国特点:强烈的民族性偏好,“够用主义”、实用主义的混杂、灵活的变通性、政治传统和社会体制的基因,以及中国人的习惯、象征、梦想和焦虑……中国部分展品的基本逻辑是从十几亿中国人以及他们所使用的物品、居住的环境中抽取典型的样本,这些样本能够反映出这个国家的个性和大众的审美。
关于国家形象的描述常常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只存在宏大叙事的方法或历史性的视角。但这个展览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切入去发现国家的文化特性,它是物质化的,如同博物馆里的每一个确凿的证明,但它是当代性的,聚焦在“现在进行时”的事物上。
拓展这个概念的想法来源于波普客的图书《中国东西》,自2008年以来已出版了4种语言版本。波普客创始人吴学夫教授最早在法兰克福书展上阐释了中国日常美学这一概念,并于2011年策划了“中国东西”展览,展示了118件展品。这个展览曾经在法兰克福的应用艺术博物馆,杜伊斯堡的Cubus Kunsthalle以及北京的亮点设计中心举办。“中国东西”展览被纳入中国文化部主办的2012德国“中国文化年”并在欧洲巡展,并得到文化部外联局、驻德国领事馆、孔子学院等到单位的大力支持。
德国展品
“基本元素”(Invisible Things)中的德国部分展出了德国日常生活中联排房屋使用的物品,从生染的壁纸到著名的儿童游泳徽章,从录音机到骰子游戏。那些因为日常使用性已成为文化纪念品的事物,还有那些过于常用以至于无人注意的物品。这些事物同精心挑选的照片交相辉映,显示了它们的根源与用途。他们的想法始于城市社会学家的研究,他们发现联排房屋是典型的德国式生活特点。这种现象在摄影展和联合出版的“In Deutschen Reihenhäusern”中被凸显。在该书中,著名摄影师Albrecht Fuchs集合了来自50个家庭的肖像。它展示了从办公室职员到牙医助理,甚至前总理,这些德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广阔生活图景。这些内容曾经在慕尼黑的应用艺术博物馆、科隆的应用艺术博物馆和汉堡的民俗博物馆做展览。 [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9-85421195 |